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改革典型·示范引领】推动“福”文化传承创新 打响“福”文化品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改革典型·示范引领】推动“福”文化传承创新 打响“福”文化品牌

来源:福建省委改革办2023-03-24 21:29

  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改革典型示范作用,引领推动全省上下在“比”中增动力、在“学”中强本领、在“赶”中争一流、在“超”中创品牌,根据省委深改委工作安排,日前省委改革办在全省范围组织评选出了2022年福建省10个改革品牌、15个改革试点成果。结合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省委改革办微信公众号开设“改革典型·示范引领”专栏,分批刊发推介25个改革典型案例,供全省学习借鉴。

  本期介绍“改革品牌”——“福”文化传承创新(申报单位: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实施单位:省委宣传部)相关经验做法。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为深入挖掘利用福建深厚特色的“福”文化资源,打响“福”文化品牌,建成全国领先的新时代“福”文化创新发展高地、实践阵地指明了前进方向。

  “福兔呈祥·福满乾坤”主题海报。

  “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八闽“福”文化历史悠久、生动鲜明,浸润在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我们要以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以劳动创造幸福、奉献就是幸福和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主题,整合朱子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福建显著特色地域文化的共性追求,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让“福”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创新做法

  春节期间,位于台江区的中国第一福街吸引大量市民游客。

  创新“福”文化内涵挖掘机制。组织做好“福”文化之于生命、生活、生产、生意重要意义以及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研究阐释。实施“福”文化影视出版和文艺精品工程,推出一批“福”文化系列影视图书精品,广泛开展“福”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丰富完善“福”文化标识体系。

  创新“福”文化宣传推介机制。推动“福”文化传承弘扬融入“我们的节日”活动以及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融入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推动福建文化走出去。

  创新“福”文化产业转化利用机制。建立完善现代“福”文化产品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实施一批“福”文化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福”文化示范企业,推动“福”文化赋能产业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品牌营销等价值链各个环节,建设一批“福”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创新“福”文化消费供给机制。推动“福”文化资源全面链接旅游资源,将“福”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各个环节,提升旅游经济的“文化含量”。积极融入“数字福建”建设,着力打造以“福”文化为主题的数字沉浸新型产品和业态。建设“福”文化复合式消费场所,持续拓宽“福”文化消费场景。

  主要成效

  位于三明市宁化县的《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雕塑。

  围绕“寻福”,深化“福”文化内涵挖掘

  深化“福”文化研究阐释。陆续推出一系列“福”文化研究阐释文章,“闵仲平”文章《让“福”文化绽放璀璨的时代光芒》,被中央媒体和新媒体广泛转载,阅读量达千万,仅在“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的阅读量超100万,点赞量超15万。

  加强“福”文化宣传载体建设。结合“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推出一批“福”文化故事。实施“福”文化图书出版工程,出版一系列重点图书。实施“福”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福”文化活动。

  丰富“福”文化标识体系。创作推出“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宣传海报、迎接虎年春节的“福虎”卡通形象、“福”文化大使“福狮闽闽”等“福”文化标识。各地各部门创作推出地方标识形象,如福州推出城市形象IP“榕榕”,省委国安办推出国安形象IP“福·安”等。

  围绕“送福”,强化“福”文化宣传推介

  推动“福”文化融民俗。将“福”文化有机融入各类民俗文化,开展常态化传播宣传。以“福”文化为主线的福建春晚,全网传播量破13亿,微博话题阅读量破8亿,位列卫视春晚微博热聊榜第4名。推出的迎虎年春节卡通形象“福虎”表情包,成为线上最受欢迎的拜年符号之一。福建、福州、福清、福安、福鼎的主流媒体联合开展《五福临门迎新春》特别节目,每天观众超过200万人次。

  推动“福”文化入民心。各地各部门结合“福”文化宣传,广泛开展“喜迎二十大”“三下乡”等系列活动。推出《文物里的福》《福建》《福食》等一批“福”文化题材节目、歌曲和视频。开展“迎新春庆佳节”“街艺福见”系列展演、“有福的地方是我家”地名展播、“说唱‘福’文化”曲艺大赛等活动。推动“福”文化融入朱子文化、茶文化、“福狮”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

  推动“福”文化走出去。依托海峡论坛等对台交流平台,组织“跨越海峡的新春祝福”“福山福水·福缘两岸”等活动,以“福”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在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朱子诞辰祭祀大典等活动中持续宣传推广“福”文化,联合日本、意大利、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的华文媒体开展“福”文化宣传活动,提升“福”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推动“福”文化广泛传播。组织全省各类媒体开展“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宣传,仅春节期间全省刊播报道24万多条,总阅读量超过28亿次。“学习强国”总平台开辟专栏,推出“福”文化专项答题,覆盖全国26亿注册用户,福建学习平台推出“福·述”“福·见”等六个专题。发挥“万屏联动”机制作用,全面刊播“虎年福见”“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海报236万张、短视频820多万次,扮靓3900多个主题造型景观、2800多处打卡点和1800多个景区、公园,在全社会掀起了“福风”“福潮”。

  围绕“造福”,赋能“福”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培育“福”文化创意产品。组织福建“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共征集4548件参赛作品,举办“福潮”“福艺”大赛获奖作品产业对接会,推动全省(除厦门外)80个县市区(包括平潭4个片区)每个地方建设好一处标志性“福”文化景观。设计制作“‘福’文化+沙县小吃”装饰产品,在全国3230家沙县小吃门店投放。

  建设“福”文化产业项目。发挥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安排5650万元积极推动“福”文化与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福州利用历史文化示范街规划打造“福”文化主题旅游街区、建设“福”文化博物馆,三明泰宁、宁德屏南等地打造“福”文化馆。

  壮大“福”文化工艺美术产业。鼓励将福建“福”文化元素和福建故事巧妙融入工艺美术产品,积极推广建阳建盏、德化白瓷、畲族银饰等优质“福”工艺品。发挥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等平台作用,拓展“福”文化合作交流空间。

  围绕“享福”,丰富“福”文化消费供给

  打造“福”文旅。推出“遇见暖冬有福相见”等10条“福”文化旅游线路,开通我省首条跨城跨岛海上旅游线路“福往福来”航线。推出“福”文旅消费月,举办“沙县小吃·福味”“好吃好玩享福味”等系列活动,推出400余项文旅惠民措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来福建、享福味、赏福景”。

  创作“福”文娱。实施“福”文化出版影视工程,推出一批展现福建历史文化、名人名篇、家风家训的精品力作。推动“福”文化产品数字化、科技化,以“福元宇宙”为主题的数字交互之夜点亮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推出数字“福狮”游历体验泉州港、三坊七巷等数字文旅场景。

  打造“福”美食。各地推出系列“福茶”“福酒”,在“闽菜”中广泛融入“福”文化元素,推动“闽菜馆”“大众茶馆”“福酒体验馆”等场景消费。搭建福茶网平台,对接全省5大茶类、21个产茶县、20多家头部企业,3000家茶企入驻。授权15家优质闽酒企业冠名“福酒”。

  来源:省委改革办、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陈娜 祝维剑 潘曦明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国南戏展演启动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