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闽文脉·史迹 | 镌刻在丹崖之上的武夷茶文化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八闽文脉·史迹 | 镌刻在丹崖之上的武夷茶文化

来源:《闽北日报》2023-03-02 18:20

  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魅力无与伦比。武夷丹崖之上的摩崖石刻,记录着读不尽的山水传奇和人文故事。

  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友裕摄)

  这些摩崖石刻,描绘了碧水丹山之美,蕴含着道南理窟深厚意蕴,演绎了洞天福地故事传说,更是展现了历史悠久、寓意深邃的武夷茶文化。就此略举几幅,以探其趣。

  茶洞——武夷茶的发源地

  传说古时山中有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老人,名“半仙”。一日上崖采药不幸跌下山脚,昏迷中有仙人以茶叶喂之,并赠茶树几株。半仙醒后,疼痛即消,精神清爽。他见此处有天游、仙游、隐屏、接笋诸座高峰回绕,自成一方天地,山泉汩汩润土,少阳多阴,便把茶树种下,果然茶树茂盛,品质极佳。

  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镌刻一米见方的“茶洞”二字。由于岁月厮磨,年代及勒者已无法辨考。

  茶洞(刘达友 摄)

  晚甘侯——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孙樵,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曾任方郎中、上柱国等职。

  有一次,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把武夷茶与在刑部任职的朋友分享,并附信一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他将产于“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武夷茶(武夷山当时属建阳管辖)拟人化为“晚甘侯”,意为晚节高尚的贵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甘香浓馥,回味无穷。

  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

  地在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至爱,不觉行路之远。

  ——南朝·江淹《江文通集·自序》

  后人将“晚甘候”三字镌于武夷九龙窠之岩壁。

  晚甘侯(资料图片)

  品味晚甘侯,感受武夷茶的美妙韵味,似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秋桂幽兰馨于鼻间,仿佛穿越到唐朝时孙樵赠茶的场景。

  大红袍——武夷茶的王者

  大红袍原生长于九龙窠的云崖中,涓涓清泉常年滋润,崖上有机质源源补充……得天独厚,岩韵极佳,被奉为珍品,进贡给天子享用。

  民国时期当地官员书写“大红袍”三个大字,石刻系马头岩石匠黄华友所凿,每字工钱一担谷子。

  大红袍母树(阮雪清 摄)

  相传古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地,幸被天心寺老方丈所救,用九龙窠这一茶丛的茶汤治愈了赶考秀才,秀才高中状元后,解身上红袍披树谢恩。状元返京后,遇皇后得病难愈,献茶叶,皇后饮后身体渐复。皇帝大喜,把茶叶列为御贡,因而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故事脍炙人口,其功效被说得十分神妙,引得世人垂涎,盗叶者屡见不鲜。当地政府只得令人凿掉崖阶,并派员看护,以防不测。

  不可思议——一起武夷茶讼争的兴叹

  据传,水金龟原长在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是清代咸丰年间培育出的名丛,属天心庙产。

  一日大雨倾盆,峰顶的茶园被冲塌,茶丛被冲到峰下牛栏坑底的岩边。此处的兰谷岩茶厂厂主非常高兴,就地凿石围砌,精心管理。因茶丛矮小,其干显灰,叶面深绿且微微隆起,纹理清晰,形似龟背,故命名为“水金龟”。

  自此两家为争此茶,历讼公堂,耗资千金,可见此树之名贵,“水金龟”随之名声大振。后人感叹为了一棵茶树不惜重金打官司,就在武夷山牛栏山坑傍题“不可思议”,以抒发感叹。

  不可思议(来源:《武夷山摩崖石刻图录》)

  不见天——武夷名丛一奇观

  在九龙涧的小道边有处奇岩,上突下嵌,面东背西。山泉在其下铺展成瀑,聚合为潭,古之山民在岩下种茶数株。此处日照极短,阴凉湿润……所以茶品质优异。文人墨客喻之为“不见天”。

  不见天(肖文凤 摄)

  可惜勒者画蛇添足,在“见”字左边加了个“冥”,变成“覭”字,即“看不真切”的意思,是“见天”,还是“不见天”,叫人难以读懂。

  应接不暇——武夷茶事兴盛的印记

  清康熙辛巳年(1691年),建宁太守庞垲微服私访武夷,在四曲北岸码头茶馆休憩歇息。他目睹游人纷至,茶馆生意兴隆,很是高兴,即兴题勒“应接不暇”四字以记此盛况。

  其幕僚“乐太守之乐”,献媚而题勒“庞公吃茶处”于丹岩之上。

  庞公吃茶处(来源:闽北日报社)

  另有人戏解此摩崖说:庞公等进茶馆后,因茶客众多,馆主只得按先后顺序上茶。这样必然怠慢太守,庞公还算有些雅量,不予计较。其幕僚却是不满,即在岩壁上书“庞公吃茶处”五字。

  馆主得知庞公乃太守后,甚是恐慌和后悔,只得在其傍书写上“应接不暇”四字,以表歉意。此事传至府第,太守深夸馆主聪慧、民间将此作为美谈传播。

  其实,这些都是杜撰故事,与石刻史实不符。

  应接不暇(肖文凤 摄)

  茶灶——朱熹煮茶处

  茶灶石独立于五曲溪中,高约三米,上可坐数人。

  茶灶石(吴心正 摄)

  南宋时在武夷山中讲学著书的理学家朱熹,在石上凿一石灶,常邀友人乘舟登石,煮丹山佳茗。潺潺流水萦绕,四面奇峰掩映,品茗赏景,咏诗论道,自是其乐无穷。朱子曾赋诗记之: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宋·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茶灶》

  那种清致,何等闲适。

  如今,朱子的手书“茶灶”两个大字还醒目勒于石壁,可惜行草书写的繁体“茶灶”二字常被人误读“奈龟”或“奈宠”等等,平添一点情趣。

  “茶灶”(邱汝泉 摄)

  半天腰——将错就错的茶名

  半天腰植于九龙窠南面的三花峰的第三峰顶,地势陡峭,极难攀登,是武夷茶中立地最险要之处。

  传说此茶系一种体健善于高飞的鹰类——鹞子衔的茶籽落于此所长,故“半天鹞”品质极佳。

  后不知何人将其名改为“半天妖”,可能喻之有如神怪;又有人改之为“半天夭”,好似欠点文化,若不是有意诅咒它“夭折”,就是“妖”“夭”不分;也可能是世人形容它居位之高,又改其名为“半天腰”,系当地人的口头语,看似俗了一点,但也通顺,而今已广而用之,既成定俗。

  半天腰(孙开彦 摄)

  布告石刻——保护茶叶生产者利益的檄文

  武夷茶历经唐宋元明的发展,声望日增,至明末清代已蜚声海内外。

  因此,当地衙门蠹役、地方恶势等便短价强买,或白拿索要,搞得当地茶农、僧道叫苦不迭,诉之于上官。

  福建两院道司提督、建宁知府、崇安正堂先后五次颁布告示,以惩治、告诫贪官无赖,保护茶农、僧道利益。当地县衙、沾恩僧道及茶家便将告示镌刻于武夷山行人必经之处的崖石上,以警戒贪欲之辈。

  第一幅是刻在七曲金鸡社之岩壁的建宁府告示。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幅面200×570厘米,距地面高430厘米,字数近千,是五幅中字数最多者。

  第一幅告示(肖文凤 摄)

  告示写到,武夷山僧道人联名状告地方豪徒等强要勒索、低价强买行径,特别指名身为税役的总甲刘暨富“诈官欺民”“岁横起税”等劣行。建宁府衙察后,惩治了刘暨富人等,并颁布了免除茶租等相关规定。

  这是武夷山中现存最早的一道有关保护茶农、僧道利益的官府告示。

  第二幅刻在四曲之题诗岩上。福建按察使司白某访得崇安县屡次发生“衙门蠹役、势恶土豪勾通本地奸牙……称采买芽茶,百般刁指”的实情后,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特发布告,称对“不依民价,亏短勒索者要即行拿究”“从重治罪”。算得上关乎茶农、僧道难处。

  见到上司告示,崇安县衙也即行颁告,算是“坚决贯彻上司指示。”此为第三幅石刻,同刻于四曲溪北题诗岩上。

  第三幅告示(肖文凤 摄)

  第四幅石刻于四曲的平林渡金谷岩上。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福建省总兵左都督杨琳颁告衙门、各官买茶“应赴茶行照时价公平买卖”“徜敢故违,一经查出,定行察究”。不但正示众蠹,也告诫官员,言简意赅。

  第四幅告示(肖文凤 摄)

  第五幅是块石碑,立于游人必经之处云窝石沼青莲亭前。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宁府告示,原立在星村渡口。碑文写到建宁府正堂据武夷山僧人一音、道人邓上土等人状告崇安县前令紫某等人短发茶价一案及处理情况。同时颁告地方官员“嗣后毋许私行短价派买”等禁示。

  第五幅告示(肖文凤 摄)

  该碑中还有两处珍贵文字,写到星村“松制”,其一云:即“星村茶行办理松制、小种二项,毋许丁胥、差役等人勒买”。

  这里的星村“松制”,可能是当时的桐木茶的茶名,也是其茶的特殊制法——用松烟烘烤。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桐木茶名及特殊制法的记载,对研究小种红茶史极有帮助。

  武夷山摩崖石刻中关于茶的题刻还有很多,它们犹如凝固在崖壁上的史书,令人在领略武夷风光、品饮武夷香茗的同时,神游时空、意会古人,感受茶事之乐、茶史之趣。

  《碧水丹山》(陈美中 摄)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