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福建宁化:中原古文化的年俗今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福建宁化:中原古文化的年俗今貌

来源:福建省宁化县融媒体中心2023-01-26 11:33

  “百节年为首”。

  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

  从东晋开始,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一度汇聚在现在的福建宁化,于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建镇,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置县。

  南迁的先民经过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所以,宁化可谓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

  在宁化,客家人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更是保留了中原古文化中许许多多过年的习俗。

正月初七闹春田(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打糍粑、酿米酒 迎接新年到

  每年农历“十月半”,宁化人总要在这天制作又香又糯的糍粑。

打糍粑迎新年。(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在老一辈心里,吃了糍粑就意寓着完成了一年的农事,人们将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奔过年了。

香糯糍粑(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诗经·豳风·七月》有这样的记载: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每每读到这里,宁化人过年酿酒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九冬十月的早上,家中妇人们把圆滚滚、白花花的糯米浸泡在水桶里,傍晚炊烟升起的时候,再将浸透的糯米盛进饭甑,用猛火蒸熟。

  尔后,把蒸熟的糯米饭平铺在簸箕里,放至微凉时,在糯米饭上洒上事先研磨好用凉开水调匀的酒粬,再把它装进晾干的酒缸里。

  最后,在酒缸的糯米饭中间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酒井”,将酒缸盖好,放进灶前的樵栏中,用谷壳稻草捂实发酵。

  三至四天后,樵栏里就会飘来阵阵的酒香。

  再过两天,揭开酒缸盖,“酒井”里已然盛满了酒酿,馨香四溢。用汤匙小心翼翼地取其两勺,搁进碗中,只见酒酿有如琥珀,晶莹剔透、温润如蜜。

  出酒后,从樵栏里取出酒缸,放进房间。到了冬至那天,把适量的凉开水徐徐倒入酒缸使其继续发酵,待十天半月便可饮用。就这样,每年“十月半”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三、五缸的米酒,过年时以飨亲友。

  有了酒,过年的脚步愈加临近了。

  寻常巷陌百姓家里,“请福寿”的猜拳行令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翠江两岸城里城外,喜临门的烟花爆竹震耳欲聋、欢天喜地。

  到了过年,亲人团聚,家家户户盆满、钵满、酒壶满。兴高采烈的人们端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酒相互祝福:“一百岁哈”“身体健康”,你来我往,其乐融融……勤劳淳朴的客家人啊,总是这样,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诗经·豳风·七月》,描述的那千年亘古不变的年的习俗。

  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腊味

  过了“十月半”,朔风凛冽,“辽阔江天万里霜”,这时正是晒腊味的大好时节。猪肉、猪头肉、猪肝、猪腰、猪舌头、香肠、鸭子、鸭腱、五香爪等都在腊味之列。

  晴空万里、暖暖冬阳,房前屋后、晒谷坪里,各家各户你一竹竿、我一竹竿,腊味琳琅满目,在阳光下油光可鉴、香气袭人,过往行人无不垂涎欲滴。

  腊味制作起来也颇有讲究。

  一具猪肝,洗尽晾干,洒上盐巴、花椒、五香粉,加入酱油腌制入味,尔后日晒日压,即每天晒完用重物压实,直至晒干。

  这样制成的猪肝蒸熟时不易切碎,色、香、味、形俱佳。

  制作香肠时,讲究的是肥瘦肉的搭配比例,瘦多太硬,肥多太腻;添加佐料除了盐巴、酱油还得有适量的白酒、蒜泥、红酒醪,晒好蒸熟后上桌色泽鲜艳,吃起来满口留香。

  令人回味的还有“五香爪”,把腌制好的鸭肝、鸭爪、鸭翅膀、鸭下巴用鸭肠绕成一小捆,用线扎牢晒干。蒸熟后切成圆圆的小块,配酒时搁在嘴里,肉虽不多,细品慢嚼却有滋有味。

  当然,猪鼻子、猪耳朵等也别具特色,不失为下酒的美味佳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宋·陆游《游山西村》

  到正月,在宁化老家,只要走进每家每户,桌上都有腊味款待。有的分门别类装在精美的果盘里,有的大碟小碟摆满一桌,加上白斩鸡、炸排骨、五香鱼块和一壶米酒,怎么也得让客人尽兴而归。

  宁化人在晒腊味的同时,还会选一些地瓜洗净切片晒干。到了年下,把铁锅里事先备好的河沙烧热,再倒入晒干的地瓜片不断翻炒,直至地瓜片色泽金黄、酥松香脆。到了过年,家里有孩子来拜年,就将它与同样方式沙炒出来的花生、黄豆加上荸荠几个、鸡腿一支、红包一个,用手帕包裹着,让孩子们作为“果子”带回家。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包“果子”,在那个年代,那手帕包的代表着的可是人们一年的收成。

  蒸年糕 年年高

  “啊叽里……咚,啊叽里……咚”,大致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中的米碓就会唱起那节奏明快、悦耳动听的古老歌谣。这时,左邻右舍就会聚到一起,用米碓制作做年糕用的米粉。

  碓米粉,要事先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浸泡,尔后倒入米碓的石臼碓成米粉。

  碓米粉是一项力气活。米碓的运动犹如跷跷板:碓身是一根硬段木,碓头装有一个与地面垂直的碓嘴,碓嘴下面是石臼;碓尾部有扶手,支撑扶手的是两根圆木,圆木下端内侧各有一个圆孔,该孔与碓身尾部两侧木轴相连。这样,碓尾踩踏,碓头翘起;碓尾松脚,碓头下落。如此循环往复,石臼里的大米就会慢慢碓成米粉。

  碓米粉一般要3至5人,有的人碓米,有的人用铜筛从碓过的米中一遍遍地把米粉筛出来,直到所有的米都成了米粉。碓米时可以在大米中加入少许晾干的橘子皮,这样筛出的米粉不仅细腻雪白,而且清香四溢。这时,看着簸箕里盛满的像小雪山似的米粉,心里甜滋滋的,所有劳顿都会一散而尽。

  难怪陆游会在八百多年前写下“踏碓臼白玉”(宋·陆游《农家歌》)如此愉悦的诗句。

  蒸年糕时,把事先调好的红糖水掺入簸箕里的米粉,且搓揉得干湿有度,然后用盆子一层一层往锅中的饭甑里添加,蒸熟一层再加一层,直至把所有的米粉都加入饭甑。米粉熟透后,沉甸甸的饭甑被扣在地面的簸箕上。

  这时,在饭甑里的甑篦上盖上干净的毛巾,把蒸熟的年糕踩踏得严严实实,然后将饭甑往上提拉,慢慢地,一尊圆圆的、热气腾腾的年糕便基本成型了。

  接下来,在年糕上抹上红糖水,洒上炒过的芝麻,然后把年糕移至敬神的八仙桌上,点上红烛,放一串鞭炮。这时,家里长辈会领着孩子双掌合十,嘴里说着:“年年相见、岁岁相逢”这样的吉祥语。

  蒸了年糕,许多人家里还要做“煎呷仔”和煎豆腐。

  做“煎呷仔”的米粉也是米碓的产物。只是米粉里糯米的比例比年糕的多。

  “煎呷仔”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圆的,里面包了甜豆沙;一种是长条形纯米粉的。刚出锅的“煎呷仔”内嫩外酥,又甜又香。

  煎豆腐则简单一些,将豆腐切成小块放进油锅中炸至膨胀,捞起装好。第二天,把它和萝卜干一起放在锅里,用米糠熏过后,装在一个狭口的大大的坛子里,撒上盐一层一层压紧实。和豆腐乳一样,它是宁化人来年上春以后的家常菜。

  守岁拜年 欢度新春佳节

  蒸了年糕,就过大年了。

  除夕的天刚亮,整个宁化县城就开始沸腾起来。大街小巷,人如潮涌、水泄不通;各家各户,杀鸡宰鸭、忙里忙外;一派节日热闹繁华、喜庆祥和的景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千百年来,大年三十的宁化,各家各户无不演绎着王安石笔下这过年的胜景:迎着初升的春阳,人们在各自的家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把煮好的大公鸡、红烧的猪蹄膀、方正的年糕心、圆圆的“煎呷仔”,分别贴上方寸大小的红纸,摆在供桌上;红烛高照,高香缭绕,在响亮的鞭炮声中进行着喜庆的敬神仪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祝福家人健康平安。

  吃“长命菜”是宁化过年特有的习俗。

  年三十的这天,把锅里煮好的鸡、鸭、肉捞起,将洗干净的芥菜一片片完整地放入鲜美的高汤中,加入一些水灵灵的萝卜块一起煮。由于芥菜没有切断,长长的一片,故取其意“长命菜”。

  取名“长命菜”不仅寓意好,而且味道佳。下过霜的芥菜特别嫰、特别甜,经高汤的滋润,入口鲜美、油而不腻,不愧为健康食材,名副其实。

  傍晚时分,游子归乡,亲人齐聚,年夜饭在浓浓的亲情中开始了。随着“烧卖”的出锅,白斩鸡、炒燕、“吨斗”猪肉(因肉大块,宁化人冠以“吨斗”之名)、松圆子、大卷、粉条汆猪肉、里脊全鱼……全是家乡的味道,无不满足游子往日心仪的乡愁。

  宁化人过年特有的美食——松圆子,也有其美好的寓意。做法是将猪肉、香菇、胡萝卜、葱等食材切碎炒熟,再拌入地瓜粉、豆腐、荸荠碎等,充分混合后做成大小适中的丸子,放入高汤煮熟。起锅后盛在碗里,滴上香油,吃起来醇香浓郁、鲜甜可口。吃了它,寓意来年圆圆满满、轻轻松松。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哪得梦魂来。

  ——唐·孟浩然《除夜有怀》

  入夜守岁是虔诚的,除夕晚上一般会开灯守岁到天明。

  灯火辉煌新年到,宁化翠城“炮声”隆。

  凌晨,各家各户开门的爆竹响彻天际、绵延持续。曙色中,拜早年的人们踏着声声的爆竹,叩开了至亲挚友的家门:“过年一百岁,身体健康;多多发财,步步高升!”

  面带春风的主人笑容可掬地递上一杯“桔饼汤”:“大吉大利,心想事成;新春幸福,万事如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千门万户的祝福声弥漫了整座古城。

  主人的盛情,兴之所至,拜年时不乏有人落座叙旧,就着一桌丰盛的腊味,一壶热热的水酒,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在鞭炮烟火的氤氲中,在蒸腾的酒香中,在孩子们欢快清脆的唐音(客家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客家人千年来不变的文化坚守,以及对幸福团圆恒久的追求……

  作者:严明清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国南戏展演启动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