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闽文脉·人物 | 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八闽文脉·人物 | 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李贽,原名林载贽(林李同宗),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祖籍泉州,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资料图片)

  为官治事只求“简易自然”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三月十六日,北京皇城监狱,剃头侍者来到狱中为一位“在押犯”剃发。不承想,刚放下手中剃刀,年迈的七旬“老犯人”突然一把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抹去……这位“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先行者”仆倒在历史的黄土之中。

  老者姓李名贽,福建泉州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李贽7岁随父亲李钟秀(号白斋)读诗书、习礼文。12岁便作《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进行了批判,显露出卓尔不群的才华。

  李贽25岁中举,4年以后,谋得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之职,从此步入仕途,直至54岁辞官,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25年。李贽担任过地方教职、南北二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都是些中下层的官职。

  他的为官治事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三点:其一,政令清简;其二,为官清廉;其三,关爱百姓。

  明朝地方官吏每每以苛繁政令扰民剥民,李贽在姚安的治政方针却是“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人,不贾世俗能声”。

  李贽为官极其廉洁,“俸禄之外,了无长物”,最后在云南辞官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其家庭生活贫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有一年遇饥荒,他的二女儿和三女儿相继夭死,其妻及长女也是幸得友人救济,才渡过难关的。李贽在云南姚安任知府时,主张“因性牖民”,即根据民众的需要而制定治政方针,注重养民爱民怜民。当时,姚安府地处滇中到滇西的要道处,往来车旅皆须过连厂乡,民众东来西往,络绎于道。但连厂河逢夏秋雨水时节就河水暴涨,非用舟楫无法通行,给百姓造成不便和安全隐患。李贽“揖资聚石为桥”,建成石桥方便旅人。

  后人为纪念李贽功绩将此桥易名为“李贽桥”,今桥仍在。

八闽文脉·人物 | 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李贽桥今貌(来源:云南日报)

  李贽卸任离姚时,百姓们依依不舍,“士民攀辕卧道,车不得发”。

  思想启蒙先驱

  李贽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等。

  《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肯定会遭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李贽在著述中对儒家的“礼”做出了创造性的解释,并发展成为全面性的哲学体系,他倡导“至人之治”,即营造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想做的都能做到的社会秩序。

  换言之,只有在这种社会秩序之下,人潜在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至人之治”不是完全放纵的治理方式,而是有的放矢,切中实际。

  李贽是一位敢于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的勇者。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在泉州为父守孝时,遇到倭寇来犯,他拿起武器,奋勇参加了卫城抗倭的战斗。这种遭遇,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家想要稳定,边疆想要巩固,必须要有强大武装来维护。

  李贽在《兵食论》中,强调兵与食的关系,“去兵”“去食”是不可靠的,想要保家卫国,就不能忽视农耕,就必须解决粮食的问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在《始计篇》中,李贽强调“民”的作用,认为君主要爱惜百姓,百姓就会支持国家,这就是所谓未战先胜。

  李贽思想涉及的面非常广。譬如,他倡导平等观,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天下人人平等,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别;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予深深的同情,为妇女所受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被现代学者誉为“中国妇女人权思想运动的前行者”;他还提出“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反对“践迹(踩着他人的脚步走)”“执一(固执一种定见而不前进)”的历史保守观;在宗教思想方面持宽容、开放态度,坚信“三教本一,三教平等”等。

  因此,有学者认为“李贽是明朝中后期勇敢地站出来为新思想呐喊的旗手”。

  李贽还具有特殊美学思想,这突出表现在他的“童心说”中。李贽一再声称,人要成为保持“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真人”。

  在李贽看来,所谓“童心”,就是指人世间原始的纯正的情感,只有这种情感才能体现真与美。

  作品和思想具有全球影响力

  在完成其仕宦生涯后,李贽转向对学术的全面求索。

  他辞官后,曾寓居于湖北黄安,后移居麻城维摩庵,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1589年,李贽在龙湖芝佛院落发为僧,同友人一道在青灯古佛下讲学论道。

  1602年,李贽遭礼科给事中张问达疏劾,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名下令逮捕了李贽。李贽在狱中呼侍者为其剃发,忽夺其剃刀割喉自刎,最终气绝而亡,享年76岁。其实李贽本可以不死,因为皇帝对他最后的处分,不过是押送回福建原籍而已。他在不需要死的时候自杀,是“对专制腐朽统治的最后一次抗争,也是对自由的最勇敢的追求”。

  李贽去世后被收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后迁至现在的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辞世后,其作品和思想仍影响国内外,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受到了李贽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也是李贽的热烈崇拜者,他不仅熟读李贽的作品,而且把其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多遍抄录;韩国、新加坡、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瑞士等国也都有学者从事李贽的研究,这说明李贽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李贽著作《藏书》书影(来源:云南日报)

  精神鼓舞奋斗的后继者

  李贽故居如今还在泉州城南万寿路上,几经修缮,再次焕发新容颜。故居庭院中伫立着2米高的李贽半身铜像,左右两边共有3方石碑;厅中展出李贽年谱、著作及其在北京通县、湖北麻城、河南辉县、云南姚安等地活动的有关史料、图片,以及仿制的两枚李贽石刻印章,偶尔还有导游在吟诵他的那首《独坐》: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明·李贽《独坐》

  诵声袅袅,不绝如缕。

  李贽的另一处故乡在南安榕桥,这里亦是李氏祖居之地。

  在南安柳城街道祥堂村有李氏家庙,李氏子孙每值春冬二祭及李贽诞辰,都轮值在此举行祭祀、奠告。

泉州城南李贽故居内的李贽半身铜像(来源:泉州晚报)

  李氏家庙今亦为“李贽纪念祠”“李贽故居”,其附属建筑物内辟有展厅,里面收藏着大量与李贽生平经历相关的文献资料、著述,生动介绍了其在各地活动留下的遗址遗迹。展厅入口处高悬着数十幅中外学者、书法方家为弘扬李贽精神而挥毫写下的感言,书香四溢,这是一种能震颤心灵的香。

  榕桥有一白云古寺,空谷梵音,是静心潜修佳所。据说李贽为求清静,常前往白云寺读书。而今,白云寺右轩房仍保留有“李贽读书室”供人们瞻仰。

  离祥堂村李氏家庙不远的石鼓山山巅上,几年前塑起了一尊李贽石雕像。那雕像表情刚毅,持简远眺,目光炯炯有神。

  实际上,在泉州人的情感世界里,对于李贽思想的传承与研究早已沉淀成为某种特殊情愫,而这也给为理想奋斗的后继者,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来源: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 泉州晚报社

  作者单位:泉州晚报社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