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闽文脉·人物 | 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八闽文脉·人物 | 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李贽,原名林载贽(林李同宗),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祖籍泉州,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资料图片)

  为官治事只求“简易自然”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三月十六日,北京皇城监狱,剃头侍者来到狱中为一位“在押犯”剃发。不承想,刚放下手中剃刀,年迈的七旬“老犯人”突然一把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抹去……这位“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先行者”仆倒在历史的黄土之中。

  老者姓李名贽,福建泉州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李贽7岁随父亲李钟秀(号白斋)读诗书、习礼文。12岁便作《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进行了批判,显露出卓尔不群的才华。

  李贽25岁中举,4年以后,谋得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之职,从此步入仕途,直至54岁辞官,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25年。李贽担任过地方教职、南北二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都是些中下层的官职。

  他的为官治事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三点:其一,政令清简;其二,为官清廉;其三,关爱百姓。

  明朝地方官吏每每以苛繁政令扰民剥民,李贽在姚安的治政方针却是“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人,不贾世俗能声”。

  李贽为官极其廉洁,“俸禄之外,了无长物”,最后在云南辞官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其家庭生活贫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有一年遇饥荒,他的二女儿和三女儿相继夭死,其妻及长女也是幸得友人救济,才渡过难关的。李贽在云南姚安任知府时,主张“因性牖民”,即根据民众的需要而制定治政方针,注重养民爱民怜民。当时,姚安府地处滇中到滇西的要道处,往来车旅皆须过连厂乡,民众东来西往,络绎于道。但连厂河逢夏秋雨水时节就河水暴涨,非用舟楫无法通行,给百姓造成不便和安全隐患。李贽“揖资聚石为桥”,建成石桥方便旅人。

  后人为纪念李贽功绩将此桥易名为“李贽桥”,今桥仍在。

八闽文脉·人物 | 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李贽桥今貌(来源:云南日报)

  李贽卸任离姚时,百姓们依依不舍,“士民攀辕卧道,车不得发”。

  思想启蒙先驱

  李贽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等。

  《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肯定会遭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李贽在著述中对儒家的“礼”做出了创造性的解释,并发展成为全面性的哲学体系,他倡导“至人之治”,即营造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想做的都能做到的社会秩序。

  换言之,只有在这种社会秩序之下,人潜在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至人之治”不是完全放纵的治理方式,而是有的放矢,切中实际。

  李贽是一位敢于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的勇者。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在泉州为父守孝时,遇到倭寇来犯,他拿起武器,奋勇参加了卫城抗倭的战斗。这种遭遇,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家想要稳定,边疆想要巩固,必须要有强大武装来维护。

  李贽在《兵食论》中,强调兵与食的关系,“去兵”“去食”是不可靠的,想要保家卫国,就不能忽视农耕,就必须解决粮食的问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在《始计篇》中,李贽强调“民”的作用,认为君主要爱惜百姓,百姓就会支持国家,这就是所谓未战先胜。

  李贽思想涉及的面非常广。譬如,他倡导平等观,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天下人人平等,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别;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予深深的同情,为妇女所受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被现代学者誉为“中国妇女人权思想运动的前行者”;他还提出“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反对“践迹(踩着他人的脚步走)”“执一(固执一种定见而不前进)”的历史保守观;在宗教思想方面持宽容、开放态度,坚信“三教本一,三教平等”等。

  因此,有学者认为“李贽是明朝中后期勇敢地站出来为新思想呐喊的旗手”。

  李贽还具有特殊美学思想,这突出表现在他的“童心说”中。李贽一再声称,人要成为保持“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真人”。

  在李贽看来,所谓“童心”,就是指人世间原始的纯正的情感,只有这种情感才能体现真与美。

  作品和思想具有全球影响力

  在完成其仕宦生涯后,李贽转向对学术的全面求索。

  他辞官后,曾寓居于湖北黄安,后移居麻城维摩庵,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1589年,李贽在龙湖芝佛院落发为僧,同友人一道在青灯古佛下讲学论道。

  1602年,李贽遭礼科给事中张问达疏劾,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名下令逮捕了李贽。李贽在狱中呼侍者为其剃发,忽夺其剃刀割喉自刎,最终气绝而亡,享年76岁。其实李贽本可以不死,因为皇帝对他最后的处分,不过是押送回福建原籍而已。他在不需要死的时候自杀,是“对专制腐朽统治的最后一次抗争,也是对自由的最勇敢的追求”。

  李贽去世后被收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后迁至现在的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辞世后,其作品和思想仍影响国内外,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受到了李贽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也是李贽的热烈崇拜者,他不仅熟读李贽的作品,而且把其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多遍抄录;韩国、新加坡、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瑞士等国也都有学者从事李贽的研究,这说明李贽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李贽著作《藏书》书影(来源:云南日报)

  精神鼓舞奋斗的后继者

  李贽故居如今还在泉州城南万寿路上,几经修缮,再次焕发新容颜。故居庭院中伫立着2米高的李贽半身铜像,左右两边共有3方石碑;厅中展出李贽年谱、著作及其在北京通县、湖北麻城、河南辉县、云南姚安等地活动的有关史料、图片,以及仿制的两枚李贽石刻印章,偶尔还有导游在吟诵他的那首《独坐》: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明·李贽《独坐》

  诵声袅袅,不绝如缕。

  李贽的另一处故乡在南安榕桥,这里亦是李氏祖居之地。

  在南安柳城街道祥堂村有李氏家庙,李氏子孙每值春冬二祭及李贽诞辰,都轮值在此举行祭祀、奠告。

泉州城南李贽故居内的李贽半身铜像(来源:泉州晚报)

  李氏家庙今亦为“李贽纪念祠”“李贽故居”,其附属建筑物内辟有展厅,里面收藏着大量与李贽生平经历相关的文献资料、著述,生动介绍了其在各地活动留下的遗址遗迹。展厅入口处高悬着数十幅中外学者、书法方家为弘扬李贽精神而挥毫写下的感言,书香四溢,这是一种能震颤心灵的香。

  榕桥有一白云古寺,空谷梵音,是静心潜修佳所。据说李贽为求清静,常前往白云寺读书。而今,白云寺右轩房仍保留有“李贽读书室”供人们瞻仰。

  离祥堂村李氏家庙不远的石鼓山山巅上,几年前塑起了一尊李贽石雕像。那雕像表情刚毅,持简远眺,目光炯炯有神。

  实际上,在泉州人的情感世界里,对于李贽思想的传承与研究早已沉淀成为某种特殊情愫,而这也给为理想奋斗的后继者,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来源: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 泉州晚报社

  作者单位:泉州晚报社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彩活动过中秋

  • 中秋节:他们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2023-09-26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