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闽文脉·人物 | “医仙”董奉:“杏林春暖”济苍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八闽文脉·人物 | “医仙”董奉:“杏林春暖”济苍生

来源:福建日报、福州市长乐区融媒体中心2023-01-06 11:51

  大家都知道华佗,认识张仲景,但你听说过董奉吗?

  在中药铺的匾额上常题有“杏林”二字,人们也常用“杏林春暖”四字来赞扬德艺双馨的仁医。

  “杏林”的典故正是源于东汉末年医学家董奉。他的家乡在侯官县董墘村,属现在的福州市长乐区。

  现在,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座山叫董奉山。该山因纪念董奉而得名,海拔577.2米,气势磅礴,绵延数十里。它在旗山、五虎山和鼓山之间,构成一扇天然屏风,对福州的地理和气候起护卫与调节的作用,故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

  董奉像(段玲 摄)

  董奉山(吴航乡情报 供图)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医学家,其中有卓越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不在少数。东汉末年悬壶济世的郎中董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董奉(约公元220—280年),字君异,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后人尊称其为“杏林始祖”。(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在“建安三神医”中,相对于“医神”华佗和“医圣”张仲景,董奉被称为“医仙”。关于他的史料不多,却充满传奇色彩。

  华佗(约公元145—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后人尊称其为“医神”“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后人尊称其为“医圣”。

  董奉年轻时,曾是家乡侯官县(当时长乐隶属侯官)一名县衙小吏,后行医四海,遍涉名山大川,晚年归隐豫章(今江西)庐山,为百姓治病。《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限文字中,有个与董奉相关的著名典故“杏林春暖”。

  晋·葛洪《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晋代陈寿《三国志》也类似记载。

  这些古籍记载的是,晚年在庐山下隐居的董奉,并不种田,为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人治病,却有一个独特的规矩:治病不取分文,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轻症痊愈种杏一棵,重病之人种杏五棵,渐成漫山杏林。杏子熟了以后,董奉除了用杏来换取稻米维持生活外,还救济贫苦的老百姓和接济旅途上断了盘缠的路人,而且还回收杏仁入药。有一年,因为粮食绝收,周边村庄闹起了严重的饥荒。危急关头,董奉为百姓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无偿发放所有的粮食。

  董奉的善举被后世所传颂,以“杏林春暖”或“杏林春满”称颂他的医道高明、医德高尚。

  《杏林春暖》(资料图片)

  至今庐山尚存有杏林遗迹,历代文学名家在庐山也留下了许多与杏林相关的名篇。

  李白写道: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

  ——《送二季之江东》

  杜甫写道: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大觉高僧兰若》

  此外,王维写道:

  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将董奉之杏和陶潜之菊并列对偶进行了赞誉。

  “杏林”故事经千秋流传,久而久之,“杏林”一词便成为中医界的誉称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杏林”佳话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提高医技、治病救人的典范。

  比如,唐朝的谢景先以医技闻名,他在董奉杏林故地建立草堂,为百姓治病。

  明朝的郭东曾效仿董奉,在自己所居住的山脚下,种杏千余株成杏林。

  苏州名医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物品多拿去接济贫民。

  元朝的严子成,在书画家赵孟頫病危时将他治愈,赵孟頫特意画《杏林图》相赠。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怀念、景仰董奉这位千古神医,在于他毕生所培植、实践的杏林文化,蕴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从医理念,体现了古代医家的优秀品质,也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

  董奉草堂,位于董奉山下的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草堂四周遍植杏树。(资料图片)

  董奉草堂外景(欧有志 摄)

  如今在董奉的老家,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董奉草堂内景(来源:福州日报)

  董奉草堂内景(欧有志 摄)

  而长乐当地人对董奉的纪念也从不断绝,即使迁居也是如此。明末,董奉山下长乐王姓一支迁居至福州河上村,他们带来了纪念董奉的救生堂,取“治病救生,济世利民”之意。

  时间辗转,已过400余年。救生堂经几度迁徙,最后迁至白马南路,但正如堂前悬挂的金字楹联所示,“杏林春暖佳话千秋颂,丹灶烟浮神医万代崇”,董奉所留下的意蕴和精神内涵,依然穿过历史尘烟而熠熠生辉。

  迁至福州市白马南路的救生堂。(来源:海峡都市报)

  救生堂近景。(来源:海峡都市报)

  参考资料

  《长乐董奉草堂成首批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福州日报

  《遇见世遗 | 董奉与杏林》福州日报

  《福闻话·人物篇丨“杏林春暖”的典故,竟出自福建这位“神医”》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