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闽文脉·史迹 | 松洲书院:中国书院的一个重要源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八闽文脉·史迹 | 松洲书院:中国书院的一个重要源头

来源:《学习时报》2022-12-08 10:23

  中国书院的出现,距今将近1300年。

  “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依《唐六典》所述,唐玄宗朝廷内设的集贤殿书院为中国最早的书院。

  福建在唐代即设立书院,是中国书院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同时期,“见于地方志,注明为唐代设置的书院,有十七所。”松洲书院名列其中。

  松洲书院大门(严洁 摄)

  奏响了中原文化南传的序曲和强音

  清同治《福建通志》记录

  松洲书院:在漳州府,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

  据邓洪波教授考证:

  松洲书院的创建当在景龙年间(707—710年)的某一年。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如是说,松洲书院的创建可能早于集贤殿书院十余年。

  中国书院起源的一些事件已过去上千年,古代的档案制度不尽健全,朝廷编撰的史籍或有对人事辑入的遗失,后人难以对“时间点”做出精准的断定。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确认松洲书院是中国书院的一个重要源头。

  《漳州府志》载,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族群武力割据,对抗朝廷,致社会动荡。“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高宗诏归德将军陈政领兵自中原南下平定。

  唐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于军中,其子陈元光承父职,恩威并施,土著归顺。

  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设漳州郡,陈元光任刺史。

  陈元光崇儒,文韬武略,博览经书,会通文史。在取得军事胜利和漳州建郡之后,他即安置敦化土著流民,设绥靖区36堡。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光州固始县人(今河南省固始县人)。漳州首任刺史,被奉为“开漳圣王”。(资料图片)

  景龙年间,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在闽西南交通要冲——龙溪县“松洲堡”(今属芗城区浦南镇)择地办学,命名“兴庠序”,冠名“松洲书院”,其子陈珦主持学政。

  松洲书院成为福建漳州历史上第一所具官学背景的民间教育场所。

  在唐代,颇有士人兴教,少见武将办学,陈元光创建书院,为儒将之先。

  松洲书院落成之后,漳州郡自此每年从辖内挑选一批拔萃生员在此研习“五经”,作为向尚书省推荐人才的备用。

  陈珦受其父影响,自幼好学不倦,擅辞赋,多才艺,明经及第,授职翰林。他主持下的松洲书院,既讲经书,也习武功。《漳州府志》曰:

  是时,州治初建,俗固陋,珦开引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

  ——清·乾隆《龙溪县志》

  称赞陈珦以礼义诲民,移风易俗,功效甚大。陈珦任教3年后,因其父在战争中殉难,他受诏接任漳州刺史,于是离开松洲书院。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57岁的陈珦挂甲归田,重返松洲书院讲学,至62岁寿终。

  就书院性质而论,讲学是其基本功能。但唐代集贤殿书院的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并不教授生徒,松洲书院则在创建伊始即有讲学。相较之,作为教育组织,松洲书院更为名副其实。

  学界普遍认为:

  松洲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教学功能比较齐全的书院,在书院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典型意义。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足见,松洲书院奏响了中原文化南传的序曲和强音。

  陈元光、陈珦父子既为漳州教育事业奠基,也对闽南及全闽教育的兴起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云霄县将军山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李金文 供图)

  文风书香盈溢漳州

  陈元光仁政礼治,恤民兴教,安邦有方,受到子孙世代敬仰。其去世后,朝廷褒其功勋于唐先天元年(712年)封临漳侯,谥“忠毅文惠”,诏立祠奉祀。

  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郡治由漳浦县迁至龙溪县,朝廷选在松洲书院前堂建庙,以纪念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开漳业绩。

  宋政和三年(1113年)徽宗赐庙额“威惠”。此后,宋高宗封“开漳主圣王”,明神宗加封“威惠开漳陈圣王”,清乾隆诏行“开漳圣王祭典”,钦定漳州文武官员每年至威惠庙春秋两祭。“庙学合一”与“圣王祭典”,凸显了松洲书院的尊贵地位。

  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松洲威惠庙中殿遗址石碑。(戎章榕摄)

  松洲书院创建460余年后,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接任漳州太守,绪“圣王”之遗存,振义理之新蕴,“正经界、蠲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力除彼时国祚堕落、社会颓废的种种恶习流弊。其临漳整顿郡学,延揽贤士,印刻“四书”,泽兴书院,一时间“人心方肃然以定”“僚属厉志节而不敢恣所欲,仕族奉绳检而不敢干以私”“良家子女从空门者,各闭精庐,或复人道之常”,南陬一隅见诸吏治澄清、民尚邹鲁。

  朱熹登漳州白云岩,题写书院门联,抒发了“治国平天下”的心性情怀。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南宋·朱熹《题白云岩书院对联》

  白云岩寺(资料图片)

  白云岩古迹,白云岩位于福建省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白云山,西距漳州市区约10公里,东距龙海市石码镇约13公里。因山中古木参天,白云袅绕,故名白云岩。1982年6月,白云岩寺被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列为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寺庙。(资料图片)

  光阴荏苒,随着陈氏治漳的更替和朝代变换,松洲书院逐渐淡出世人的视线。

  然而,传承于之的“仁义礼智信”,越千年而不衰。

  唐中期始,闽南人口一波波向台湾和东南亚迁徙,海内外先后建造了上千座奉祀“开漳圣王”的庙宇,仅台湾现存的“威惠庙”分灵宫祠就有三百余座。

  漳州书院亦自宋以降迭兴,宋宝庆元年(1225年),知州危稹于郡治西北角天宝山麓创建的龙江书院“具有讲学、祭祀、藏书、刊印等功能”,理学播传,其势热烈。

  明代多次“书院禁毁”,漳州书院逆袭发展达49所,清代增加到61所。

  文风书香盈溢漳州,陈淳、唐泰、陈真晟、蔡烈、黄道周、蔡世远等功载中华文明史的硕彦鸿儒层出不穷、光照千秋。晚清民主革命家秋瑾诞生于漳州,其童蒙教育即是“从小听着书院的琅琅书声”。

  陈淳(1159—1223年),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籍贯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文)。中国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朱子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资料图片)

  赓续文脉鉴证“两岸一家”

  闽南“滨海邹鲁”,得益于书院的熏陶,也得益于漳州人对中华文明的守护。

  搜罗史料,唐代书院多数早已湮灭,现存遗址凤毛麟角。松洲书院遗址至今犹在,是中国书院、中国教育一大幸事。

  松洲村(吕雅林 摄)

  松洲书院文化公园中的松洲古桥(吕雅林 摄)

  历经沧海桑田和历代重修,占地面积15亩的松洲书院原址,始终保持“前庙后院”规模,中殿供奉“开漳圣王”,东西配殿祭祀陈元光的部将,后殿是书院,昔日庄严,风范依然;散落院内的唐代石雕、石鼓、石柱、石砚台、石椅等,见证着当年的辉煌。

  松洲书院中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严洁 摄)

  松洲书院遗址于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多次拨付专款进行分期修缮,2020年再度复建书舍、讲学堂等,并增建书院史陈列馆、文化公园等配套设施。

  松洲书院后殿(郑春 摄)

  松洲书院内部(吕雅林 摄)

  如今,开放的松洲书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亦在闽南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的大格局中一展新姿。

  松洲书院内开漳历史人物展(严洁 摄)

  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光。“书院热”兴起,松洲书院的历史文化价值重新引发社会关注,社会各界人士来此溯源,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感念先祖先贤,矢志明德至善。

  游客参观松洲书院(严洁 摄)

  特别一提的是,台湾岛内三分之一的民众以“开漳圣王”及其追随者的族裔自许。

  开漳文化是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财富,承接着数百年“闽学东传”,由此不难理解,至今数百座书院缘何得以在台湾生生不息。发掘松洲书院精髓,必将有力推进两岸文化融合。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朱清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