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闽人智慧 | 好好“桥”,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闽人智慧 | 好好“桥”,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来源:学习强国2022-10-05 17:29

  福建负山面海,最早期的交通主要依仗于江河,但水路能够通达的范围却相当有限。

  于是,修桥成了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福建的桥,也因此多种多样,独具特色——

  有海上的桥,还有海下的桥;

  有石造的桥,还有木编的桥;

  有技艺在全世界堪称独创的桥;

  还有技艺至今无法破解的桥;

  ……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这个热闹的假期里,我们一起来瞧一瞧,福建那些最具特色的桥。

  细数桥里,那些智慧的门道。

  会隐身的桥

  在福建,有一座怪桥,渡桥靠“时机”。

  这座桥边立有一块标识牌,上面用农历日期标注了海水退潮和可以通行的时间段。只有在正确的时机,桥才会从水里浮出,这是当地人独特的“等桥来”生活。

  这就是位于霞浦沙江镇联结竹江村与小马村的汐路桥,全长3651米,只在涨潮时显露,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泥泞的滩涂之上,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

  汐路桥的与众不同还得从竹江岛说起。竹江岛地处霞浦县东吾洋西北部,四面环海,潮涨时四面环海,潮退时泥滩环抱。

  岛上居民上岸,一直以来均乘舟而渡,但潮汐涨落,退潮后的广袤滩涂隔绝了岛与陆地,出行就成了问题。

  于是,竹江人选择了在滩涂上修桥。清嘉庆十六年(1811),经过当地乡绅郑秀轩,其子郑启昂及其孙郑琼森三代人的努力,终于修起这座涨潮没于海水、退潮显现的汐路桥。

  在又软又湿的滩涂上,如何建起这座庞然大物?

  原来,修桥时,人们先往淤泥中打下密集的松木桩,再横铺松木条和草皮,在此之上用条石垒砌,共计三层,最后再用条石一块挨一块铺设路面,通过力学原理,减轻石块下沉的作用力。

  此外,全桥使用弧线设计,减少了潮水的正面冲击力。

  路桥最宽1.8米,途径七座桥,最高2.9米,其中有四座桥,桥孔上下二层,边有小孔,具有排水防潮作用。

  汐路桥还采用了“牡蛎固基法”,利用牡蛎繁殖迅速、附着力强的特性,把桥基和桥身胶合凝固,融合了生物建筑学与桥梁工程学。

  数百年来,汐路桥成为竹江人退潮时唯一的出路,等桥来也成为当代人独有的生活方式。

  编织一座桥

  在闽东北山区,藏着被学界公认为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形态——贯木拱廊桥(也被称为编梁木拱廊桥)。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座拱形桥梁宛如飞虹横跨汴水河,桥上熙熙攘攘、桥下舟船忙碌——这座浓缩北宋市井繁华的桥梁,便是著名的“汴水虹桥”。

  这种桥建造时用梁木搭接,把长度有限的木材上下交叠编织组成大跨度的无柱拱桥,结构简单,却又十分坚固。这种巧妙利用自然材料的桥梁建筑形态,在宋室南迁后似乎逐渐失传了。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惊喜地在闽浙一带找到了众多和汴水虹桥一样具有“编木”拱架结构的木拱桥,而且造桥工艺有所创新,这就是闽浙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与《清明上河图》所绘虹桥外观上有较大差别,可以说是木拱桥2.0版。南方多雨,在木构桥梁上加盖廊屋是常规操作,这种桥梁被统称为木廊桥。而“木拱廊桥”比“木廊桥”多了一个“拱”字,就表示该廊桥采用了与汴水虹桥一样的拱架结构,可以实现木构桥梁的单拱最大跨度。

  我国现存的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山高林密、谷深涧险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其中,福建省占70%以上,并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

  福建多山而少田,尤其是闽东北,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溪深,因为缺乏平地,村落大多沿着溪流边的谷地分布,对于桥梁的需求格外迫切。加之山地树木多,匠人们就地取材,因此让编木拱桥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千年。

  木拱廊桥充分体现古人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是典型的山地人居建筑遗产。作为学术界公认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建筑形态,木拱廊桥至今仍在峰岭耸峙、丘陵连绵的苍茫闽山间跨山过水,闪耀着福建先人智慧的光辉。

  重量级大桥

  木置水中日久必朽,与闽东北山区的木质桥梁不同,闽南沿海的桥多为石桥,泉州的洛阳桥与漳州的江东桥堪称其中的代表性桥梁。

  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的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距今有96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洛阳桥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创下中国古桥多个第一的纪录。

  首创“筏形基础”

  洛阳桥建于江海交汇处,“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在传统打桩方法不可行的情况下,采用船载大石块抛入桥址江底,形成一条长宽得当的矮石堤,并利用一处江心洲连接桥南北。这种“筏形基础”广泛运用于当代桥工也才100多年,而洛阳桥900多年前就已采用类似做法,可谓中国桥梁史上的一项重大创举。

  养蛎固基

  桥墩以长条石纵横相间砌筑于松散的抛石基础上,在江流潮汐夜以继日冲击下难以维系。善于观察的蔡襄利用当地牡蛎的生长特性,繁殖牡蛎于桥墩上,使石块胶结固基,且历代均严令禁取桥墩蛎房。把生物学运用到桥梁建筑上,又是一项杰出的自然科学史创新。

  浮运架梁

  洛阳桥石梁最重达20多吨,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富有创造力的泉州造桥工匠把采好的石梁放置于船上,乘涨潮之时驶入二墩之间,并利用牵引设备使石料就位,待落潮时石桥梁妥帖就位。“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巧妙地借用自然之力。

  船形桥墩

  把桥墩一端砌成尖劈状,可减缓水流冲击力,蔡襄传承并发展了这种在唐代已采用的桥墩工艺,把桥墩迎江流海涛的两端都砌成船首形,因势利导分水,以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洛阳桥的成功,意义与影响十分巨大和长远。自此掀起两宋泉州地区长达150年的“造桥热”。《泉州府志》记载,在宋代修建的桥梁有110座之多。1131年至1162年的30年间更是“造桥热”的高峰时期。

  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论构造雄伟和石梁巨大,当推漳州的江东桥。

  江东桥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之一。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以桥梁跨度大、桥板长、重量重占有重要地位。

  江东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它犹如埃及金字塔一样,建造方法一直是个谜。

  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古桥悠悠,岁月静柔

  桥是工程,是风景

  是人情冷暖

  是古人冲出阻隔的智慧和勇气

  历史从桥上匆匆而过

  但桥的智慧和技艺

  还将在时光中传承

  内容来源:《古道亭桥》(福建古建筑丛书编委会 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新华社、文旅霞浦、CCTV《地理·中国》等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 探访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