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闽人智慧 | 好好“桥”,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闽人智慧 | 好好“桥”,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来源:学习强国2022-10-05 17:29

  福建负山面海,最早期的交通主要依仗于江河,但水路能够通达的范围却相当有限。

  于是,修桥成了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福建的桥,也因此多种多样,独具特色——

  有海上的桥,还有海下的桥;

  有石造的桥,还有木编的桥;

  有技艺在全世界堪称独创的桥;

  还有技艺至今无法破解的桥;

  ……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这个热闹的假期里,我们一起来瞧一瞧,福建那些最具特色的桥。

  细数桥里,那些智慧的门道。

  会隐身的桥

  在福建,有一座怪桥,渡桥靠“时机”。

  这座桥边立有一块标识牌,上面用农历日期标注了海水退潮和可以通行的时间段。只有在正确的时机,桥才会从水里浮出,这是当地人独特的“等桥来”生活。

  这就是位于霞浦沙江镇联结竹江村与小马村的汐路桥,全长3651米,只在涨潮时显露,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泥泞的滩涂之上,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

  汐路桥的与众不同还得从竹江岛说起。竹江岛地处霞浦县东吾洋西北部,四面环海,潮涨时四面环海,潮退时泥滩环抱。

  岛上居民上岸,一直以来均乘舟而渡,但潮汐涨落,退潮后的广袤滩涂隔绝了岛与陆地,出行就成了问题。

  于是,竹江人选择了在滩涂上修桥。清嘉庆十六年(1811),经过当地乡绅郑秀轩,其子郑启昂及其孙郑琼森三代人的努力,终于修起这座涨潮没于海水、退潮显现的汐路桥。

  在又软又湿的滩涂上,如何建起这座庞然大物?

  原来,修桥时,人们先往淤泥中打下密集的松木桩,再横铺松木条和草皮,在此之上用条石垒砌,共计三层,最后再用条石一块挨一块铺设路面,通过力学原理,减轻石块下沉的作用力。

  此外,全桥使用弧线设计,减少了潮水的正面冲击力。

  路桥最宽1.8米,途径七座桥,最高2.9米,其中有四座桥,桥孔上下二层,边有小孔,具有排水防潮作用。

  汐路桥还采用了“牡蛎固基法”,利用牡蛎繁殖迅速、附着力强的特性,把桥基和桥身胶合凝固,融合了生物建筑学与桥梁工程学。

  数百年来,汐路桥成为竹江人退潮时唯一的出路,等桥来也成为当代人独有的生活方式。

  编织一座桥

  在闽东北山区,藏着被学界公认为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形态——贯木拱廊桥(也被称为编梁木拱廊桥)。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座拱形桥梁宛如飞虹横跨汴水河,桥上熙熙攘攘、桥下舟船忙碌——这座浓缩北宋市井繁华的桥梁,便是著名的“汴水虹桥”。

  这种桥建造时用梁木搭接,把长度有限的木材上下交叠编织组成大跨度的无柱拱桥,结构简单,却又十分坚固。这种巧妙利用自然材料的桥梁建筑形态,在宋室南迁后似乎逐渐失传了。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惊喜地在闽浙一带找到了众多和汴水虹桥一样具有“编木”拱架结构的木拱桥,而且造桥工艺有所创新,这就是闽浙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与《清明上河图》所绘虹桥外观上有较大差别,可以说是木拱桥2.0版。南方多雨,在木构桥梁上加盖廊屋是常规操作,这种桥梁被统称为木廊桥。而“木拱廊桥”比“木廊桥”多了一个“拱”字,就表示该廊桥采用了与汴水虹桥一样的拱架结构,可以实现木构桥梁的单拱最大跨度。

  我国现存的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山高林密、谷深涧险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其中,福建省占70%以上,并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

  福建多山而少田,尤其是闽东北,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溪深,因为缺乏平地,村落大多沿着溪流边的谷地分布,对于桥梁的需求格外迫切。加之山地树木多,匠人们就地取材,因此让编木拱桥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千年。

  木拱廊桥充分体现古人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是典型的山地人居建筑遗产。作为学术界公认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建筑形态,木拱廊桥至今仍在峰岭耸峙、丘陵连绵的苍茫闽山间跨山过水,闪耀着福建先人智慧的光辉。

  重量级大桥

  木置水中日久必朽,与闽东北山区的木质桥梁不同,闽南沿海的桥多为石桥,泉州的洛阳桥与漳州的江东桥堪称其中的代表性桥梁。

  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的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距今有96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洛阳桥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创下中国古桥多个第一的纪录。

  首创“筏形基础”

  洛阳桥建于江海交汇处,“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在传统打桩方法不可行的情况下,采用船载大石块抛入桥址江底,形成一条长宽得当的矮石堤,并利用一处江心洲连接桥南北。这种“筏形基础”广泛运用于当代桥工也才100多年,而洛阳桥900多年前就已采用类似做法,可谓中国桥梁史上的一项重大创举。

  养蛎固基

  桥墩以长条石纵横相间砌筑于松散的抛石基础上,在江流潮汐夜以继日冲击下难以维系。善于观察的蔡襄利用当地牡蛎的生长特性,繁殖牡蛎于桥墩上,使石块胶结固基,且历代均严令禁取桥墩蛎房。把生物学运用到桥梁建筑上,又是一项杰出的自然科学史创新。

  浮运架梁

  洛阳桥石梁最重达20多吨,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富有创造力的泉州造桥工匠把采好的石梁放置于船上,乘涨潮之时驶入二墩之间,并利用牵引设备使石料就位,待落潮时石桥梁妥帖就位。“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巧妙地借用自然之力。

  船形桥墩

  把桥墩一端砌成尖劈状,可减缓水流冲击力,蔡襄传承并发展了这种在唐代已采用的桥墩工艺,把桥墩迎江流海涛的两端都砌成船首形,因势利导分水,以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洛阳桥的成功,意义与影响十分巨大和长远。自此掀起两宋泉州地区长达150年的“造桥热”。《泉州府志》记载,在宋代修建的桥梁有110座之多。1131年至1162年的30年间更是“造桥热”的高峰时期。

  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论构造雄伟和石梁巨大,当推漳州的江东桥。

  江东桥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之一。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以桥梁跨度大、桥板长、重量重占有重要地位。

  江东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它犹如埃及金字塔一样,建造方法一直是个谜。

  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古桥悠悠,岁月静柔

  桥是工程,是风景

  是人情冷暖

  是古人冲出阻隔的智慧和勇气

  历史从桥上匆匆而过

  但桥的智慧和技艺

  还将在时光中传承

  内容来源:《古道亭桥》(福建古建筑丛书编委会 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新华社、文旅霞浦、CCTV《地理·中国》等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