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闽人智慧·蓝色系列 |“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 |“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2022-08-31 16:31

  作者:陈少毅

  用生蚝烹制美食,很寻常。但是,你见过用生蚝造桥吗?见过生蚝盖的房子吗?没有吧!这就带你看看福建人的“常规操作”。

  “蚝”门望族

  生蚝学名牡蛎,又名蛎蛤、牡蛤、海蛎子等,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誉。但是,在食物之外,福建人赋予了牡蛎更高的“自我奉献”价值。吃完牡蛎后的壳子,除了被扔掉还有别的出路吗?福建人告诉你:它可以盖房子!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蚝”门?

  用牡蛎壳装饰的“蚵壳厝”。图片来源:泉州文旅

  在热门旅游景点泉州蟳埔村,“蚵壳厝”是驴友们必看的风景。由于福建沿海多雨水,且海风带着盐分、极易腐蚀红砖。因此,“蚵壳厝”一般采取内墙用砖石砌成、外墙则以层层叠叠的牡蛎壳黏合的建造方式。这样的房子可以防水、防潮、耐腐蚀。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冲刷,“蚵壳厝”依然光洁明亮、容颜不改。

  除了为福建"蚝"门添砖加瓦,福建的桥也离不开牡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其包含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泉州洛阳桥,屹立近千年不倒。

  航拍“海内第一桥”洛阳桥。黄论谦 摄

  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在主持修建洛阳桥时,面对洛阳江入海口湍急的江流、汹涌的海潮,发明了“筏形基础”,桥墩状如船形,极大减少水流的冲击力。

  由于桥基的石块之间有罅隙,当地人又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用它将松动、散置的石块胶粘在一起,称作“种蛎固基法”。

  洛阳桥的筏型桥基上密密麻麻生长着牡蛎。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这是第一次把生物学原理用于造桥的案例,堪称对世界桥梁科学的巨大贡献。在蔡襄的牵线搭桥下,洛阳桥与牡蛎就这样相生相伴,千百年来不离不弃。

  不仅如此,为了让牡蛎真正能够发光发热,福建还在全国首创牡蛎产业“生态+”模式,探索出一条牡蛎壳资源化利用的新路。

  在诏安、惠安等地,相关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院所深化合作,经过系列技术创新,用牡蛎壳研制生产出土壤调理剂、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剂、水体净化剂等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广泛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水土改良、水产养殖、环保建材等众多领域。

  农户施用牡蛎钙改良土壤。图片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实践表明,用牡蛎壳制作的土壤改良剂,富含钙、镁、锌、铁等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能够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解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超标等突出问题,产品已出口到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明察秋“蚝”

  吃货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由于采集的野生牡蛎常常供不应求,为实现“牡蛎自由”,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福建、广东等地就已经掌握了牡蛎养殖技术。到了明代,霞浦县人郑洪图撰写了《蛎蜅考》,详细记录福建先民发明插竹养蛎法的过程。

  这是古代最早一篇记载牡蛎人工养殖的渔业专文。

  《蛎蜅考》收录于《霞浦县志》民国十八年版。图片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据《蛎蜅考》记载,(霞浦)竹江岛的渔民经过长期的养殖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发明了“竹蛎养殖技艺”。用一人高、手指粗的竹子扦插在滩涂上来模仿礁石,让牡蛎生长在竹子上,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引起沿海地区纷纷效仿。“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流传至今,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福建的牡蛎,味道也是特别好。

  自己夸不算数?福建牡蛎可不缺名人“背书”!明代广东的按察使黄承昊,曾著有《折肱漫录》。在书中,他盛赞福建牡蛎“其味冠海错”,乃是诸多海产中第一名。

  牡蛎。图片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民国才子郁达夫更是忍不住为福建牡蛎带货。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文中写到,“福建的蛎房,却比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的,特别的肥嫩清洁”。甚至搬出顶级吃货东坡先生为福建牡蛎打call,郁达夫认为要是东坡先生曾经尝过“闽海”的牡蛎,“苏氏子孙,或将永寓在三山二塔之下,也说不定。”也就是说,要是苏东坡先生尝过福建的牡蛎,连家都能搬到福州来!

  1937年,郁达夫与福州文化界抗日后援会同事在福州青年会门前合影。图片来源:福州新闻网

  好的食材与厨师更是互相成就,福建人更是将蚝的烹饪手法玩得很溜。从牡蛎蒸蛋羹、紫菜海蛎煲,到蚝干粥、海蛎煎、海蛎饼,花样百出。

  早年间的台湾青春偶像剧中,时常出现的初代网红蚵仔煎(é ā jiān),就是闽南人熟悉的海蛎煎。

  “蚝”不逊色

  牡蛎养殖延续千年,福建人对技术的创新从未停步,又发展出棚架式、浮阀式、延绳式等养殖技术。今天,福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牡蛎养殖区,养殖遍布沿海大大小小的各个湾区,从事牡蛎养殖相关产业达10多万人。

  2021年,全省牡蛎养殖面积达3.7万公顷,产值211.2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泉州蟳埔社区的女性正在剥蚵壳。图片来源:泉州文旅

  福建还大力推进牡蛎种业技术攻关,研发优良新品种,构建从种苗、养殖、精深加工到流通的全产业链,促进现代渔业提质增效。福建创新实施种业“芯片”工程,培育出贝壳金黄、颜色绚丽,生长速度快、品质高的“金蛎1号”等新品种。

  目前,这类品种已实现规模化推广养殖,平均亩增产达10%~3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获得2020年度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颜色绚烂的“金蛎一号”。图片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近年来,国际上大力发展三倍体牡蛎新品种。对此,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相关企业联合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现三倍体牡蛎苗种产业化生产,苗种销往广东、广西、山东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和传统的牡蛎相比,三倍体牡蛎可谓是不谈恋爱专注搞事业,牡蛎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个头更大、肉质更好、味道更鲜美,在4℃下可保活2周,物流配送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倍体牡蛎上市。 图片来源:海连江

  “蚝”秀、“蚝”美味,福建的牡蛎果然“蚝”有前途。

  参考材料:

  徐润林、李侠、陈家平,《泉州蟳埔村“蚵壳厝”牡蛎壳来源初考》,《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张肖,《蚵壳厝:泉州古民居装饰中的海洋生态元素》,《美术教育研究》

  郑振飞,《福建古代石梁桥的历史地位极其技术成就》,《福州大学学报》

  艾栗斯,《牡蛎 滋养人类的“海中牛奶”》,《北京日报》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