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闽人智慧·蓝色系列 |“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 |“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2022-08-31 16:31

  作者:陈少毅

  用生蚝烹制美食,很寻常。但是,你见过用生蚝造桥吗?见过生蚝盖的房子吗?没有吧!这就带你看看福建人的“常规操作”。

  “蚝”门望族

  生蚝学名牡蛎,又名蛎蛤、牡蛤、海蛎子等,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誉。但是,在食物之外,福建人赋予了牡蛎更高的“自我奉献”价值。吃完牡蛎后的壳子,除了被扔掉还有别的出路吗?福建人告诉你:它可以盖房子!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蚝”门?

  用牡蛎壳装饰的“蚵壳厝”。图片来源:泉州文旅

  在热门旅游景点泉州蟳埔村,“蚵壳厝”是驴友们必看的风景。由于福建沿海多雨水,且海风带着盐分、极易腐蚀红砖。因此,“蚵壳厝”一般采取内墙用砖石砌成、外墙则以层层叠叠的牡蛎壳黏合的建造方式。这样的房子可以防水、防潮、耐腐蚀。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冲刷,“蚵壳厝”依然光洁明亮、容颜不改。

  除了为福建"蚝"门添砖加瓦,福建的桥也离不开牡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其包含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泉州洛阳桥,屹立近千年不倒。

  航拍“海内第一桥”洛阳桥。黄论谦 摄

  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在主持修建洛阳桥时,面对洛阳江入海口湍急的江流、汹涌的海潮,发明了“筏形基础”,桥墩状如船形,极大减少水流的冲击力。

  由于桥基的石块之间有罅隙,当地人又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用它将松动、散置的石块胶粘在一起,称作“种蛎固基法”。

  洛阳桥的筏型桥基上密密麻麻生长着牡蛎。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这是第一次把生物学原理用于造桥的案例,堪称对世界桥梁科学的巨大贡献。在蔡襄的牵线搭桥下,洛阳桥与牡蛎就这样相生相伴,千百年来不离不弃。

  不仅如此,为了让牡蛎真正能够发光发热,福建还在全国首创牡蛎产业“生态+”模式,探索出一条牡蛎壳资源化利用的新路。

  在诏安、惠安等地,相关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院所深化合作,经过系列技术创新,用牡蛎壳研制生产出土壤调理剂、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剂、水体净化剂等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广泛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水土改良、水产养殖、环保建材等众多领域。

  农户施用牡蛎钙改良土壤。图片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实践表明,用牡蛎壳制作的土壤改良剂,富含钙、镁、锌、铁等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能够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解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超标等突出问题,产品已出口到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明察秋“蚝”

  吃货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由于采集的野生牡蛎常常供不应求,为实现“牡蛎自由”,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福建、广东等地就已经掌握了牡蛎养殖技术。到了明代,霞浦县人郑洪图撰写了《蛎蜅考》,详细记录福建先民发明插竹养蛎法的过程。

  这是古代最早一篇记载牡蛎人工养殖的渔业专文。

  《蛎蜅考》收录于《霞浦县志》民国十八年版。图片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据《蛎蜅考》记载,(霞浦)竹江岛的渔民经过长期的养殖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发明了“竹蛎养殖技艺”。用一人高、手指粗的竹子扦插在滩涂上来模仿礁石,让牡蛎生长在竹子上,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引起沿海地区纷纷效仿。“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流传至今,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福建的牡蛎,味道也是特别好。

  自己夸不算数?福建牡蛎可不缺名人“背书”!明代广东的按察使黄承昊,曾著有《折肱漫录》。在书中,他盛赞福建牡蛎“其味冠海错”,乃是诸多海产中第一名。

  牡蛎。图片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民国才子郁达夫更是忍不住为福建牡蛎带货。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文中写到,“福建的蛎房,却比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的,特别的肥嫩清洁”。甚至搬出顶级吃货东坡先生为福建牡蛎打call,郁达夫认为要是东坡先生曾经尝过“闽海”的牡蛎,“苏氏子孙,或将永寓在三山二塔之下,也说不定。”也就是说,要是苏东坡先生尝过福建的牡蛎,连家都能搬到福州来!

  1937年,郁达夫与福州文化界抗日后援会同事在福州青年会门前合影。图片来源:福州新闻网

  好的食材与厨师更是互相成就,福建人更是将蚝的烹饪手法玩得很溜。从牡蛎蒸蛋羹、紫菜海蛎煲,到蚝干粥、海蛎煎、海蛎饼,花样百出。

  早年间的台湾青春偶像剧中,时常出现的初代网红蚵仔煎(é ā jiān),就是闽南人熟悉的海蛎煎。

  “蚝”不逊色

  牡蛎养殖延续千年,福建人对技术的创新从未停步,又发展出棚架式、浮阀式、延绳式等养殖技术。今天,福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牡蛎养殖区,养殖遍布沿海大大小小的各个湾区,从事牡蛎养殖相关产业达10多万人。

  2021年,全省牡蛎养殖面积达3.7万公顷,产值211.2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泉州蟳埔社区的女性正在剥蚵壳。图片来源:泉州文旅

  福建还大力推进牡蛎种业技术攻关,研发优良新品种,构建从种苗、养殖、精深加工到流通的全产业链,促进现代渔业提质增效。福建创新实施种业“芯片”工程,培育出贝壳金黄、颜色绚丽,生长速度快、品质高的“金蛎1号”等新品种。

  目前,这类品种已实现规模化推广养殖,平均亩增产达10%~3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获得2020年度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颜色绚烂的“金蛎一号”。图片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近年来,国际上大力发展三倍体牡蛎新品种。对此,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相关企业联合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现三倍体牡蛎苗种产业化生产,苗种销往广东、广西、山东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和传统的牡蛎相比,三倍体牡蛎可谓是不谈恋爱专注搞事业,牡蛎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个头更大、肉质更好、味道更鲜美,在4℃下可保活2周,物流配送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倍体牡蛎上市。 图片来源:海连江

  “蚝”秀、“蚝”美味,福建的牡蛎果然“蚝”有前途。

  参考材料:

  徐润林、李侠、陈家平,《泉州蟳埔村“蚵壳厝”牡蛎壳来源初考》,《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张肖,《蚵壳厝:泉州古民居装饰中的海洋生态元素》,《美术教育研究》

  郑振飞,《福建古代石梁桥的历史地位极其技术成就》,《福州大学学报》

  艾栗斯,《牡蛎 滋养人类的“海中牛奶”》,《北京日报》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