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年连跨“3个台阶”,福建如何向“新、改、绿”要发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十年连跨“3个台阶”,福建如何向“新、改、绿”要发展?

来源:人民网2022-08-31 10:55

  闽山闽水物华新。

  十年间,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徐徐铺开。

  十年间,在落实“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的道路上,八闽儿女意志坚定,脚步铿锵。

  十年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1%,2021年达4.88万亿元,从全国第11位提升至第8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4%,2021年达5744亿元,是财政净上缴省份;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跨3个万元台阶,年均增长8.5%,2021年达40659元,居全国第7位……在8月30日召开的“中国这十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力用这样一组数据,展示了福建的发展成就。

十年连跨“3个台阶”,福建如何向“新、改、绿”要发展?

8月30日,“中国这十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人民网陈永整摄

  “3个台阶”的背后,凝结智慧,凝聚力量,播撒汗水。

  “新时代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福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跨越发展的十年。”尹力表示。

十年连跨“3个台阶”,福建如何向“新、改、绿”要发展?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力出席发布会。人民网陈永整摄

  逐步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

  ——超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

  从南到北,由山及海,一路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承载着希望。

  福州的强省会战略、厦门的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泉州的21世纪“海丝名城”、福泉两地携手跨入万亿元“俱乐部”……勾勒出八闽立足时与势,扎实谋发展的轮廓和愿景。

  “过去的‘三来一补’,到实体经济不断壮大,再到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福建培育了21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已经达到万亿级。”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赵龙表示。

十年连跨“3个台阶”,福建如何向“新、改、绿”要发展?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赵龙出席发布会。人民网陈永整摄

  八闽大地,机器轰鸣,奋进的乐章奏响。

  从福建历史和现实看,民营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特色所在。福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纺织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等产业集群,很多来自民营企业。

  尹力说,十年来,福建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得益于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十年来福建省市场主体日趋活跃,从2012年的140万户增长到今年的688万户,增长了3.9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6倍,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为稳住经济大盘,福建在顶格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同时,出台了80多项助企纾困政策,有效地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展现了“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

  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铺就发展的道路:福建的综合交通实体线网总规模达到11.7万公里,铁路、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均居全国第2,福州港、厦门港均跨入亿吨级港行列,福州、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均跻身“千万级机场俱乐部”。

  目标“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1倍

  产业为基,科技为魂,构筑起八闽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十年间,福建省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15.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了4.8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9.4%提高至15.3%。

  科技兴则产业强,一产、二产“齐头并进”。

  看农业,福建虽不是产粮大省,却是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满足全国四分之一用种需求;自主培育的白羽种鸡打破国外肉鸡种源垄断,大黄鱼、鲍鱼等海产品培育养殖技术全国领先。

  看工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达三分之一;福耀成为全国第一、世界顶尖汽车玻璃制造商……福建的车载智慧玻璃、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现代产业体系的雏形显现,福建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四大经济”的努力不可或缺。2021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居全国前列。

  将发展的时间线拉长,福建将二〇三五的远景目标锚定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

  尹力说,如今的福建,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发展气象欣欣向荣,已成为创新的热土、创业的沃土、创造的乐土。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通道

  ——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5位

  潮涌东南,东风正劲。

  东南沿海的福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福建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

  十年间,走出去的步子更加扎实。2021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达1.84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比2012年增长87.4%,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年均增长8.4%。

  十年间,引进来的实力日渐增强。23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在闽投资总额285亿美元。福建实施侨资侨智侨力引进工程,十年来累计引进侨资企业7039家,实际利用侨资360多亿美元。

  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让福建走向蓝海的号角声声。

  如今,福建已开通厦门、武夷山、泉州、龙岩4条中欧班列。“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259家,86条命名航线联通29个国家102个港口,完成8700多个航次,集装箱吞吐量达980多万标箱。

  两岸融合发展,福建是“排头兵”。

  十年来,闽台贸易额达7000多亿元、2021年突破千亿元,在闽台企超1万家,实际利用台资超100亿美元。积极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每天向金门供水2.5万吨、约占金门日常用水的四分之三。

  大门常开,喜迎天下客。尹力说,如今的福建,商贸联系覆盖全国,交流合作遍及全球,买全球、卖全球正在成为现实。

  深化生态省建设

  ——2.9%的能耗,创造全国4.3%的经济总量

  天蓝、山绿、水清,勾画出生态省的基色。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本底好,但也十分脆弱。”赵龙说道。

  作为全国最“绿”的省份,绿色是福建的底色;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绿色以生命力,生态省建设得以积小流、成江海。

  武夷山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型,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范例……这些逐一成为生态省建设的例证和注脚。

  如今,福建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2%,12条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7.3%,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3年保持全国第1位……清新福建,成为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十年来,福建省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0.8%,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58%,福建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赵龙说。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道路上,生态省的担当尽显。

  茶山上,茶田涌动绿浪,蕴藏着“点绿成金”的启示——福建的茶闻名遐迩,现有茶园虽然不是全国最大,但茶叶单产、茶树良种推广率、全产业链产值等均居全国第一。山林里,树木葱绿成荫,“资源变资产”走进现实——福建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林业碳汇交易、林长制等,全省林业总产值7千多亿元,居全国第3位,是林改前10倍多,涉林收入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十年耕耘,十年发展;十年奋斗,十年辉煌。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 印度列车脱轨相撞事故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