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来源:新福建客户端2022-08-13 21:12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咱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无盐不成味”,盐,称得上是“百味之王”“百味之首”!

  眼下,正是产盐的好季节。进厨房瞧一瞧,你家常用的盐是下图中哪一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生产的贡品盐、天然海晶盐、原盐。(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这其中,许多都是出自福建的莆田盐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摄影/李翔)

  你知道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的指定用盐来自哪里吗?

  ——莆田盐场!

  你知道在韩国美誉度很高、被韩国民众称为“福盐”的优质“天日盐”产自哪里吗?

  ——莆田盐场!

  你知道福建全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在哪里吗?

  ——莆田盐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七彩盐田。海水进入蒸发池后,流经初级池、中级池、高级池、结晶池时浓度各不相同。从空中俯瞰,盐田宛如大地的调色盘(摄影/陈剑伟)

  2016年全球瞩目的杭州G20峰会,来自福建的莆田盐被选为会议专用盐品。莆田盐场生产的贡品盐、天然海晶盐、原盐迅速窜红中国人的舌尖,刷爆食品文化圈,一举成名!

  作为全国盐圈里的“优等生”,莆田盐已成为许多国家级活动、顶尖国际会议的专用盐品。2022年1月,这一传统制盐工艺——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莆田)还入选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赶混。在扒过盐后或遇到降雨未化的盐碴,要将结晶池内的浑卤赶净(摄影/陈英)

  全国制盐基地那么多,莆田盐凭什么能成为优等生?这是因为,莆田盐“先天基因优良+后天足够努力”,才能打出一手好牌!

源自古时  独家技艺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莆田盐场所在区域海岸线总长243千米,周围方圆百里无工矿企业,很适合盐业生产,2021年产量12.77万吨,占全省产量一半,是全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其中,贡晶盐、福晶盐等7个产品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莆盐品质高,不仅因为作为原料的天然海水中富含盐分和钾、钙、镁、锌、硒等70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为天然生态盐生产提供了优质资源,更是因为采用了独特的传统制盐工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扒盐(摄影/曾炳麟)

  据记载,福建海水制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唐代之前,莆田百姓和其他地方一样沿用汉代牢盆煮盐法,也称“熬波”,即“编竹为盆,煮波出盐”。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宋)赵与泌主修、黄岩孙纂修《仙溪志》:“盐,编竹为盆,煮波出盐”(莆田学院图书馆供图)

  福建人自古不愁盐,盛产盐。

  宋元时期,莆田已有相当大的海盐生产规模。宋宝庆二年(1226),监察御史梁成大言:“盐产于福州、兴化,而运于建、剑、汀、邵四郡,二十二县之民食焉。”也就是说, 在当时,莆田盐已经供销全省。

  元朝时,据户部《盐课》记载,大德五年(1301)时,莆田出现日晒盐技术,即在滩涂上修建一口口盐田,把海水抽到盐田里利用阳光曝晒成盐,由于这种盐颗粒粗大,色泽似白砂,故名“结砂法”。

  与煮盐相比,晒盐法节省大量燃料和人力,但因为技术尚比较原始,出盐较慢,产量还没有明显优势。

  这一方法在当时独树一帜。明代《兴化府志·货殖志》记载:“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也就是说,晒盐法是莆田独创。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货殖志》 :“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秀屿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一时期,莆田不断革新海盐生产技术,莆田百姓又发明了“邱盘晒盐法”。

  据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邱盘就是在地面上按照格子状平整出很多浅池子,池底铺上碎瓷片,如同一个个盘子。遇烈日,一人之力可晒盐二百斤。

  此法不仅将碎瓷片废物利用,提高了盐的洁净度,又更加充分利用日晒能源,使制盐成本进一步降低,盐产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明代后期,莆田百姓在“邱盘法”基础上又发明了“坎晒法”制盐。此法进一步解放了人力,且晒出的盐粒细色白,成本仅为宋代的五分之一,年产盐占全省的22%。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于1958年成立地方国营盐场。在时光的码页上,人们不断创新制盐生产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

  其中,结晶工艺“八字操作法”,为福建盐业首创,被省内外兄弟盐场采用推广。

千年智慧 传承创新

  在沿用千年的传统古法晒制工艺基础上,莆田人民总结、创新出一套更为科学的晒制工艺,包括建滩、修滩、纳潮、制卤、结晶和采集等主要工序。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晒盐技艺工序图(莆田盐场供图)

  戴文辉,莆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的第一批传承人。他首创深挖卤井储卤,后来总结出“三快、三分集晒法”,一般三至五个晴天就能产出盐来,比过去缩短生产周期近一半,成为莆田盐场第一部生产操作规程。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20世纪50年代人工挖盐沟,用海泥筑海堤(莆田盐场供图)

  一代代传承人虚心求教、苦心钻研,掌握了原盐生产整个流程操作工艺,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业绩。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用方石条铺砌的海堤(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在夏至和白露生产旺季前后,盐业工人抢抓时机用石磙压实结晶池(莆田盐场供图)

  纳潮是晒盐的第一步。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纳潮(莆田盐场供图)

  为确保及时纳取高质量的潮水,盐业工人必须根据潮汐规律,密切观察潮水变化,在涨潮时通过引水渠自然引潮,或使用动力泵将海水注入蒸发池。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早期盐业工人用脚踏人力水车吊卤(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风力水车提卤。1981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莆考察,对此大为赞赏(莆田盐场供图)

  将饱和卤水引入结晶池继续蒸发浓缩,便有海盐析出。在这个过程中,盐业工人们总结出新、深、长、旋、分、换、赶、撤的“八字操作法”,这样产出的盐结晶体最大限度保留了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更加均匀细腻。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改用黑色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底部,沿用至今(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旋盐。结晶池内开始结晶析出盐后,盐业工人要牵绳动卤,并用旋盐扒旋动盐粒,防止结块(莆田盐场供图)

  收集原盐时,盐业工人全程使用竹木盐耙、板车等费时费力的传统工具扒盐、运盐、集坨,确保原盐不受现代工具尾气、油污的污染。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用推车量方装盐(摄影/陈福珍)

  千年古法晒制海盐工艺,是一代又一代盐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创新中改进工序,使莆田盐的晒盐技术一直领先了全国,领先了同行业。莆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盐仓”,不仅养育世世代代的莆田人,也养育了八闽众多的府县乡民,为老百姓“柴米油盐”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1990年,“海星牌”改为“湄洲湾牌”工业盐,获全国南方海盐区第一名,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1990年,“海星牌”改为“湄洲湾牌”工业盐,获全国南方海盐区第一名,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莆田盐场供图)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莆田盐场与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合作,打造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优质精品盐产品,生产的贡晶盐、福晶盐、海晶盐远销香港、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并出口海外,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商业声誉。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晒制的原盐经过去杂、洗涤、烘干、装袋包装等工序,制成食用精盐(莆田盐场供图)

  同时,莆田盐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利用纳潮沟和盐田周边地块、村庄接壤沿线建设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累计发电量10.3亿千瓦时,有效利用了盐田资源,打造绿色食品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基地。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场与风电场交相辉映(摄影/蔡昊)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海盐文化,莆田将盐场打造成盐文化研学基地,来访者可亲身体验从海水到结晶盐的变化过程,近距离感受盐业工人代代坚守、不断创新的智慧和精神,领略千年传承的盐文化魅力,让古老的晒盐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孩子们听取林金柏讲解古法晒制技艺知识(摄影/柯国辉)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41场 走进黑龙江哈尔滨

  • 大唐盛礼迎宾 中外嘉宾感受西安文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4-04-16 09:50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2024-04-16 09:50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16 09:47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2024-04-15 14:25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2024-04-15 09:31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10:23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2024-04-15 09:25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2024-04-15 09:24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2024-04-15 09:23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02:25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
2024-04-15 02:05
目前发现的最早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其后的秦汉魏晋简牍均有大量出土。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的郭店楚简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它的问世曾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
2024-04-12 10:36
冯养坚说,为了让新款手电筒的照明性能达到最优,他们专门组建了产品研发小组,专攻电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
2024-04-12 07:14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2024-04-12 07:06
很多人都知道,广东深圳是创新之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还有一块金字招牌——我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
2024-04-12 04:35
3月11日,大连石墨谷碳材料产业新城项目开工活动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举行,奏响金普新区的“春日奋进曲”;3月28日,金普新区举办一季度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2024-04-12 04:3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建徽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海南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中国湖泊营养水平历史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850年至今,由此揭示了我国湖泊营养演变历史,
2024-04-12 04:35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2024-04-12 04: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