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来源:新福建客户端2022-08-13 21:12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咱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无盐不成味”,盐,称得上是“百味之王”“百味之首”!

  眼下,正是产盐的好季节。进厨房瞧一瞧,你家常用的盐是下图中哪一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生产的贡品盐、天然海晶盐、原盐。(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这其中,许多都是出自福建的莆田盐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摄影/李翔)

  你知道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的指定用盐来自哪里吗?

  ——莆田盐场!

  你知道在韩国美誉度很高、被韩国民众称为“福盐”的优质“天日盐”产自哪里吗?

  ——莆田盐场!

  你知道福建全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在哪里吗?

  ——莆田盐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七彩盐田。海水进入蒸发池后,流经初级池、中级池、高级池、结晶池时浓度各不相同。从空中俯瞰,盐田宛如大地的调色盘(摄影/陈剑伟)

  2016年全球瞩目的杭州G20峰会,来自福建的莆田盐被选为会议专用盐品。莆田盐场生产的贡品盐、天然海晶盐、原盐迅速窜红中国人的舌尖,刷爆食品文化圈,一举成名!

  作为全国盐圈里的“优等生”,莆田盐已成为许多国家级活动、顶尖国际会议的专用盐品。2022年1月,这一传统制盐工艺——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莆田)还入选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赶混。在扒过盐后或遇到降雨未化的盐碴,要将结晶池内的浑卤赶净(摄影/陈英)

  全国制盐基地那么多,莆田盐凭什么能成为优等生?这是因为,莆田盐“先天基因优良+后天足够努力”,才能打出一手好牌!

源自古时  独家技艺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莆田盐场所在区域海岸线总长243千米,周围方圆百里无工矿企业,很适合盐业生产,2021年产量12.77万吨,占全省产量一半,是全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其中,贡晶盐、福晶盐等7个产品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莆盐品质高,不仅因为作为原料的天然海水中富含盐分和钾、钙、镁、锌、硒等70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为天然生态盐生产提供了优质资源,更是因为采用了独特的传统制盐工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扒盐(摄影/曾炳麟)

  据记载,福建海水制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唐代之前,莆田百姓和其他地方一样沿用汉代牢盆煮盐法,也称“熬波”,即“编竹为盆,煮波出盐”。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宋)赵与泌主修、黄岩孙纂修《仙溪志》:“盐,编竹为盆,煮波出盐”(莆田学院图书馆供图)

  福建人自古不愁盐,盛产盐。

  宋元时期,莆田已有相当大的海盐生产规模。宋宝庆二年(1226),监察御史梁成大言:“盐产于福州、兴化,而运于建、剑、汀、邵四郡,二十二县之民食焉。”也就是说, 在当时,莆田盐已经供销全省。

  元朝时,据户部《盐课》记载,大德五年(1301)时,莆田出现日晒盐技术,即在滩涂上修建一口口盐田,把海水抽到盐田里利用阳光曝晒成盐,由于这种盐颗粒粗大,色泽似白砂,故名“结砂法”。

  与煮盐相比,晒盐法节省大量燃料和人力,但因为技术尚比较原始,出盐较慢,产量还没有明显优势。

  这一方法在当时独树一帜。明代《兴化府志·货殖志》记载:“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也就是说,晒盐法是莆田独创。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货殖志》 :“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秀屿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一时期,莆田不断革新海盐生产技术,莆田百姓又发明了“邱盘晒盐法”。

  据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邱盘就是在地面上按照格子状平整出很多浅池子,池底铺上碎瓷片,如同一个个盘子。遇烈日,一人之力可晒盐二百斤。

  此法不仅将碎瓷片废物利用,提高了盐的洁净度,又更加充分利用日晒能源,使制盐成本进一步降低,盐产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明代后期,莆田百姓在“邱盘法”基础上又发明了“坎晒法”制盐。此法进一步解放了人力,且晒出的盐粒细色白,成本仅为宋代的五分之一,年产盐占全省的22%。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于1958年成立地方国营盐场。在时光的码页上,人们不断创新制盐生产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

  其中,结晶工艺“八字操作法”,为福建盐业首创,被省内外兄弟盐场采用推广。

千年智慧 传承创新

  在沿用千年的传统古法晒制工艺基础上,莆田人民总结、创新出一套更为科学的晒制工艺,包括建滩、修滩、纳潮、制卤、结晶和采集等主要工序。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晒盐技艺工序图(莆田盐场供图)

  戴文辉,莆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的第一批传承人。他首创深挖卤井储卤,后来总结出“三快、三分集晒法”,一般三至五个晴天就能产出盐来,比过去缩短生产周期近一半,成为莆田盐场第一部生产操作规程。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20世纪50年代人工挖盐沟,用海泥筑海堤(莆田盐场供图)

  一代代传承人虚心求教、苦心钻研,掌握了原盐生产整个流程操作工艺,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业绩。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用方石条铺砌的海堤(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在夏至和白露生产旺季前后,盐业工人抢抓时机用石磙压实结晶池(莆田盐场供图)

  纳潮是晒盐的第一步。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纳潮(莆田盐场供图)

  为确保及时纳取高质量的潮水,盐业工人必须根据潮汐规律,密切观察潮水变化,在涨潮时通过引水渠自然引潮,或使用动力泵将海水注入蒸发池。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早期盐业工人用脚踏人力水车吊卤(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风力水车提卤。1981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莆考察,对此大为赞赏(莆田盐场供图)

  将饱和卤水引入结晶池继续蒸发浓缩,便有海盐析出。在这个过程中,盐业工人们总结出新、深、长、旋、分、换、赶、撤的“八字操作法”,这样产出的盐结晶体最大限度保留了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更加均匀细腻。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改用黑色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底部,沿用至今(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旋盐。结晶池内开始结晶析出盐后,盐业工人要牵绳动卤,并用旋盐扒旋动盐粒,防止结块(莆田盐场供图)

  收集原盐时,盐业工人全程使用竹木盐耙、板车等费时费力的传统工具扒盐、运盐、集坨,确保原盐不受现代工具尾气、油污的污染。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用推车量方装盐(摄影/陈福珍)

  千年古法晒制海盐工艺,是一代又一代盐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创新中改进工序,使莆田盐的晒盐技术一直领先了全国,领先了同行业。莆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盐仓”,不仅养育世世代代的莆田人,也养育了八闽众多的府县乡民,为老百姓“柴米油盐”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1990年,“海星牌”改为“湄洲湾牌”工业盐,获全国南方海盐区第一名,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1990年,“海星牌”改为“湄洲湾牌”工业盐,获全国南方海盐区第一名,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莆田盐场供图)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莆田盐场与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合作,打造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优质精品盐产品,生产的贡晶盐、福晶盐、海晶盐远销香港、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并出口海外,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商业声誉。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晒制的原盐经过去杂、洗涤、烘干、装袋包装等工序,制成食用精盐(莆田盐场供图)

  同时,莆田盐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利用纳潮沟和盐田周边地块、村庄接壤沿线建设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累计发电量10.3亿千瓦时,有效利用了盐田资源,打造绿色食品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基地。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场与风电场交相辉映(摄影/蔡昊)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海盐文化,莆田将盐场打造成盐文化研学基地,来访者可亲身体验从海水到结晶盐的变化过程,近距离感受盐业工人代代坚守、不断创新的智慧和精神,领略千年传承的盐文化魅力,让古老的晒盐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孩子们听取林金柏讲解古法晒制技艺知识(摄影/柯国辉)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十九届文博会开幕

  • 河北沙河:太行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长江生态保护、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成果入选。
2023-06-06 02:40
“专精特新”是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还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2023-06-06 02:4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3-06-06 02:25
抬起针管,小心翼翼地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准确落在一件出土兵马俑的眼角。瞬间,兵马俑灰暗的眼睛,变得乌黑发亮。
2023-06-06 02:25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