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来源:新福建客户端2022-08-13 21:12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咱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无盐不成味”,盐,称得上是“百味之王”“百味之首”!

  眼下,正是产盐的好季节。进厨房瞧一瞧,你家常用的盐是下图中哪一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生产的贡品盐、天然海晶盐、原盐。(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这其中,许多都是出自福建的莆田盐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摄影/李翔)

  你知道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的指定用盐来自哪里吗?

  ——莆田盐场!

  你知道在韩国美誉度很高、被韩国民众称为“福盐”的优质“天日盐”产自哪里吗?

  ——莆田盐场!

  你知道福建全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在哪里吗?

  ——莆田盐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七彩盐田。海水进入蒸发池后,流经初级池、中级池、高级池、结晶池时浓度各不相同。从空中俯瞰,盐田宛如大地的调色盘(摄影/陈剑伟)

  2016年全球瞩目的杭州G20峰会,来自福建的莆田盐被选为会议专用盐品。莆田盐场生产的贡品盐、天然海晶盐、原盐迅速窜红中国人的舌尖,刷爆食品文化圈,一举成名!

  作为全国盐圈里的“优等生”,莆田盐已成为许多国家级活动、顶尖国际会议的专用盐品。2022年1月,这一传统制盐工艺——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莆田)还入选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赶混。在扒过盐后或遇到降雨未化的盐碴,要将结晶池内的浑卤赶净(摄影/陈英)

  全国制盐基地那么多,莆田盐凭什么能成为优等生?这是因为,莆田盐“先天基因优良+后天足够努力”,才能打出一手好牌!

源自古时  独家技艺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莆田盐场所在区域海岸线总长243千米,周围方圆百里无工矿企业,很适合盐业生产,2021年产量12.77万吨,占全省产量一半,是全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其中,贡晶盐、福晶盐等7个产品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莆盐品质高,不仅因为作为原料的天然海水中富含盐分和钾、钙、镁、锌、硒等70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为天然生态盐生产提供了优质资源,更是因为采用了独特的传统制盐工艺。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扒盐(摄影/曾炳麟)

  据记载,福建海水制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唐代之前,莆田百姓和其他地方一样沿用汉代牢盆煮盐法,也称“熬波”,即“编竹为盆,煮波出盐”。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宋)赵与泌主修、黄岩孙纂修《仙溪志》:“盐,编竹为盆,煮波出盐”(莆田学院图书馆供图)

  福建人自古不愁盐,盛产盐。

  宋元时期,莆田已有相当大的海盐生产规模。宋宝庆二年(1226),监察御史梁成大言:“盐产于福州、兴化,而运于建、剑、汀、邵四郡,二十二县之民食焉。”也就是说, 在当时,莆田盐已经供销全省。

  元朝时,据户部《盐课》记载,大德五年(1301)时,莆田出现日晒盐技术,即在滩涂上修建一口口盐田,把海水抽到盐田里利用阳光曝晒成盐,由于这种盐颗粒粗大,色泽似白砂,故名“结砂法”。

  与煮盐相比,晒盐法节省大量燃料和人力,但因为技术尚比较原始,出盐较慢,产量还没有明显优势。

  这一方法在当时独树一帜。明代《兴化府志·货殖志》记载:“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也就是说,晒盐法是莆田独创。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货殖志》 :“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秀屿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一时期,莆田不断革新海盐生产技术,莆田百姓又发明了“邱盘晒盐法”。

  据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邱盘就是在地面上按照格子状平整出很多浅池子,池底铺上碎瓷片,如同一个个盘子。遇烈日,一人之力可晒盐二百斤。

  此法不仅将碎瓷片废物利用,提高了盐的洁净度,又更加充分利用日晒能源,使制盐成本进一步降低,盐产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明代后期,莆田百姓在“邱盘法”基础上又发明了“坎晒法”制盐。此法进一步解放了人力,且晒出的盐粒细色白,成本仅为宋代的五分之一,年产盐占全省的22%。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于1958年成立地方国营盐场。在时光的码页上,人们不断创新制盐生产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

  其中,结晶工艺“八字操作法”,为福建盐业首创,被省内外兄弟盐场采用推广。

千年智慧 传承创新

  在沿用千年的传统古法晒制工艺基础上,莆田人民总结、创新出一套更为科学的晒制工艺,包括建滩、修滩、纳潮、制卤、结晶和采集等主要工序。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晒盐技艺工序图(莆田盐场供图)

  戴文辉,莆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的第一批传承人。他首创深挖卤井储卤,后来总结出“三快、三分集晒法”,一般三至五个晴天就能产出盐来,比过去缩短生产周期近一半,成为莆田盐场第一部生产操作规程。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20世纪50年代人工挖盐沟,用海泥筑海堤(莆田盐场供图)

  一代代传承人虚心求教、苦心钻研,掌握了原盐生产整个流程操作工艺,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业绩。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用方石条铺砌的海堤(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在夏至和白露生产旺季前后,盐业工人抢抓时机用石磙压实结晶池(莆田盐场供图)

  纳潮是晒盐的第一步。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纳潮(莆田盐场供图)

  为确保及时纳取高质量的潮水,盐业工人必须根据潮汐规律,密切观察潮水变化,在涨潮时通过引水渠自然引潮,或使用动力泵将海水注入蒸发池。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早期盐业工人用脚踏人力水车吊卤(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风力水车提卤。1981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莆考察,对此大为赞赏(莆田盐场供图)

  将饱和卤水引入结晶池继续蒸发浓缩,便有海盐析出。在这个过程中,盐业工人们总结出新、深、长、旋、分、换、赶、撤的“八字操作法”,这样产出的盐结晶体最大限度保留了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更加均匀细腻。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盐场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改用黑色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底部,沿用至今(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在旋盐。结晶池内开始结晶析出盐后,盐业工人要牵绳动卤,并用旋盐扒旋动盐粒,防止结块(莆田盐场供图)

  收集原盐时,盐业工人全程使用竹木盐耙、板车等费时费力的传统工具扒盐、运盐、集坨,确保原盐不受现代工具尾气、油污的污染。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业工人用推车量方装盐(摄影/陈福珍)

  千年古法晒制海盐工艺,是一代又一代盐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创新中改进工序,使莆田盐的晒盐技术一直领先了全国,领先了同行业。莆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盐仓”,不仅养育世世代代的莆田人,也养育了八闽众多的府县乡民,为老百姓“柴米油盐”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1990年,“海星牌”改为“湄洲湾牌”工业盐,获全国南方海盐区第一名,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莆田盐场供图)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1990年,“海星牌”改为“湄洲湾牌”工业盐,获全国南方海盐区第一名,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莆田盐场供图)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莆田盐场与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合作,打造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优质精品盐产品,生产的贡晶盐、福晶盐、海晶盐远销香港、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并出口海外,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商业声誉。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晒制的原盐经过去杂、洗涤、烘干、装袋包装等工序,制成食用精盐(莆田盐场供图)

  同时,莆田盐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利用纳潮沟和盐田周边地块、村庄接壤沿线建设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累计发电量10.3亿千瓦时,有效利用了盐田资源,打造绿色食品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基地。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盐场与风电场交相辉映(摄影/蔡昊)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海盐文化,莆田将盐场打造成盐文化研学基地,来访者可亲身体验从海水到结晶盐的变化过程,近距离感受盐业工人代代坚守、不断创新的智慧和精神,领略千年传承的盐文化魅力,让古老的晒盐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孩子们听取林金柏讲解古法晒制技艺知识(摄影/柯国辉)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阿尔山:避暑胜地引游人

  • 盛夏里的向日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