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福建:坚韧不拔脱贫困 接续前行向振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福建:坚韧不拔脱贫困 接续前行向振兴

来源:东南网2022-07-05 14:56

  福建大力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部署、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韧不拔脱贫困 接续前行向振兴

  东南网7月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寿宁县下党乡旧貌换新颜。 沈农 摄

  滴水穿石的坚守

  6月28日,在福鼎市参加第三届海丝茶文化国际论坛的各国驻华大使与国际友人,走进磻溪镇赤溪村。村党总支原书记杜家住向远道而来的外宾讲述“中国扶贫第一村”摆脱贫困的故事。

  30多年间,以搬迁扶贫为起点,赤溪村历经“输血”“换血”“造血”,成功脱贫摘帽。眼下,赤溪村又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特色振兴路。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2万元。

  “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乡亲们视频连线时,满怀深情地说。

  这正是赤溪蝶变的密码。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的省份,福建始终把“滴水穿石”精神贯穿于脱贫致富奔小康全过程。2019年底,福建提前一年实现了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无穷之路走向振兴之路,变换的是赛道,不变的是初心与坚守。

  福建正接续发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一键报贫”等平台作用,及时将易致贫返贫人口纳入监测范围,集中力量重点帮扶;在五年过渡期内,继续按照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资金,重点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每年出台一个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一份乡村建设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点;制定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每年通报一批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个人;出台《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充分体现福建特色、福建需求与福建创新……

  2021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173元,同比增长18.9%;2201个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29.73万元,同比增长1.5%;23个脱贫县地区生产总值4345.97亿元。

  走进曾经的贫困村,一幅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的路子

  仲夏时节的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春茶生产告捷,茶农正忙着套种大豆。

  “大豆根瘤菌可高效固氮,还能引来茶尺蠖的天敌益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带来了生态茶园的全新“打开方式”。导入新技术后,燕子窠示范区减肥减药超30%,茶叶优品率较3年前高了近80%。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摆脱贫困》中共有8篇12处讲到茶叶。过去,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是武夷山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而今,当地正通过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把茶产业发展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是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福建坚持分类施策——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造福工程扶贫搬迁既挪“穷窝”又拔“穷根”。28年间,全省累计搬迁群众172万多人,整体搬迁自然村7300多个。

  乡村发展缺少内生动力?产业扶贫既“输血”又“造血”。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脱贫项目,做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脱贫项目。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扶贫免除后顾之忧。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

  ……

  扶贫组合拳,直击痛点。“精准”二字,同样贯穿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禀赋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多年来,福建坚定不移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在平和,一粒蜜柚撬动百亿元产值;在宁德,一尾大黄鱼游出百亿产业;在永安,一根竹子在三产融合中被“吃干榨尽”……去年,福建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2.2万亿元。

  乡村振兴,规划需先行。福建坚持把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的乡村。集聚提升中心村庄,进一步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转型融合城郊村庄,纳入城镇建设统筹安排;保护开发特色村庄,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福建已全面实施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和多个配套专项规划,启动编制6916个建制村村庄规划,占应编尽编总数的87.5%。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福建坚持按需选派、人岗相适,把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省级每年选认2000名科技特派员,带动万名以上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累计选派六批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村、“双薄弱”村全覆盖;全面推广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引导800多名领导干部回村工作。

  山海交响的深情

  上个月,晋江市与上杭县、长汀县签订文旅合作共建协议。今后三地将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策划推出“畅享山海风光”“追寻红色记忆”“相约快乐研学”三大主题旅游线路。

  文旅合作,是山海协作的一道缩影。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在福建工作期间,他便亲自谋划、亲自推动我省的山海协作工作。

  多年来,福建始终致力于把“海”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与“山”里的生态、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

  在脱贫攻坚阶段,跨越山海的深情,汇聚成摆脱贫困的强大合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山海协作持续全方位、多层次展开,协作内容从资源开发向产业对接、技术攻关、商品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更宽领域拓展。

  共建产业园,是山海协作的一大抓手。思明与武平,晋江与长汀,福清与连城,石狮与政和……一对对“双子星”隔空闪耀,一首首山海协奏曲响彻红土地。目前,全省共认定山海协作产业园32个。

  山与海的携手,不限于省内。

  福建、宁夏,武夷山、六盘山,闽江水、黄河水……26年来,通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帮助宁夏93.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100个贫困村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而今,两省区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在乡村振兴的新舞台上共谱新篇。

  国际真菌分类学权威杂志《MycoKeys》日前发表大型真菌新种——蓝灰小菇。该新物种为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在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菌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发现的,是中国第3个、世界第9个蓝色的小菇属物种。

  食用菌是闽宁协作的重点产业。去年走红荧屏的电视剧《山海情》,生动再现了我省援宁工作者带领宁夏农民种菇卖菇的故事。经过多年发展,食用菌已成为宁夏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同时,闽宁食用菌产业合作也从最初的品种引进、栽培技术输出,转向全产业链合作。

  2019年,两省区共建的“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落地银川。开展宁夏特色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与整理、建设闽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正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希望通过野生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驯化,培育出一批具有宁夏特色的食用菌新品种,助力当地食用菌产业新发展。”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曾辉说。

  《摆脱贫困》已出版30周年,但它依然是一本常读常新的枕边书,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指南。泛黄纸页下那些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早已内化为福建人民的精神力量与智慧源泉,指引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成为“致富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