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你不知道的福建丨向海图强的船政探索与时代传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你不知道的福建丨向海图强的船政探索与时代传承

来源:澎湃2022-07-01 20:05

  “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航母,名“福建”!

  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世界先进的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消息传来,福建全省一片欢腾。一批船政研究者、“军迷”冒雨赶往马尾昭忠祠,用这个消息告慰近代中国海军的烈士。

  海军史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到昭忠祠,用航母照片告慰近代中国海军的烈士。(供图:陈悦)

  位于福建马尾马限山东麓的昭忠祠,同时供奉着甲申、甲午海战殉国将士牌位,是我国唯一的近代海军烈士纪念专祠。

  福建马尾昭忠祠。(来源:福州市马尾区 )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序》这样叙述:“当我们来到马尾昭忠祠,它正语气凝重地向我们叙谈福建水师遭到法国军舰突袭奋起反抗的悲壮历史。”

  156年前,船政在福建诞生,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奋斗历程……

  中国近代海军从这里起航

  1850年1月3日,65岁的林则徐在告病还乡途中,与左宗棠相会于湘江之畔,向这位后辈表达了希望他建设起强大海防的愿望,史称“湘江夜话”。

  其实,左宗棠早年通过悉心阅读魏源所著《海国图志》,对海权的重要性早有深刻认识,深受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但他一直在内陆任职,始终没有接触海防建设的机会。左宗棠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后,于1866年奏请说服清政府开办船政,提出“防海之害而收其利”,还命红顶商人胡雪岩协助开展筹款和选址等工作。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6年在闽浙总督任上开创了船政。(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衙署旧影。(摄影:[法]Chusseau Flaviens)

  正当左宗棠积极筹备船政建设时,西北军务紧急,清政府下令将其调任陕甘总督。调任前,为了避免保守派将新生的船政掐灭在萌芽状态,左宗棠将船政从民政中独立出来,成立船政衙门,归属朝廷中央。力荐才干过人的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沈葆桢,1820年出生于福州,是林则徐的女婿兼外甥,出掌船政后,全力开展各项工作,使船政筹建大获成功。后人评价“船政创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侯官人。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武英殿纂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西九江知府、署广信知府、广饶九南道、江西巡抚等职,首任船政大臣。(来源:福州史志网)

  船政内部机构(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图为建设中的船政全景照片,右方及右下方外围的洋员寓所、学堂、考公所等建筑已经成型,中央的主产厂区还是一片大工地的景象。(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短短几年时间内,福建船政成为近代远东规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强的造船产业基地。在其历史上,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就。例如,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千吨级蒸汽动力军舰“万年清”、亚洲自造第一艘巡洋舰“扬武”号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蒸汽动力舰船,以及中国第一艘全金属结构军舰“开济”、亚洲自造第一艘大型装甲舰“平远”、中国自造第一艘大型客船“宁绍”……

  中国最早的千吨级蒸汽动力军舰“万年清”,其后方是一艘“伏波”级军舰。(供图:陈悦)

  1872年,船政建成亚洲国家自造的第一艘巡洋舰“扬武”。(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舰船在全国沿海港口分布图(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左宗棠、沈葆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全面引入西式教育,开办船政学堂,育才强邦。李鸿章评价福建船政学堂“闽堂为开山之祖”。从船政学堂走出邓世昌、刘步蟾、严复、詹天佑、陈季同、罗丰禄、高鲁等一大批军事、思想、外交、科技人才。

  船政后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是船政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的骨干力量。(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严复等船政留学生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学院门口合影。(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略晚于船政舰队组建的南洋水师,主力军舰和骨干技术军官大多源自船政学堂。(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1875年筹建,1888年正式成军的北洋海军,高级军官基本来自于船政学堂。(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广东水师轮船部队,主力军舰均由船政建造。(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和他的同学们指挥军舰与侵略者激战,上演了“船政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的悲壮史诗。在最后关头,邓世昌的“致远”号和林永升的“经远”号,一如中法马江海战中的“振威”号一样,都换下已经打烂的战旗,举行了最后升旗仪式,发动决死冲锋,为中国人民的反对外来侵略抗争史增添了一笔顽强不屈的底色。

  1937年末,福州马尾开始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海军学校实施内迁,辗转于1938年迁徙到贵州桐梓继续办学,为海军保持薪火不灭。背后可见海军学校当时的校训“雪甲午耻”。(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海军航空在这里孕育

  船政最早是培养海军人才、造军舰、建海军的地方。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经费紧张,船政人想到“弯道超车”的办法——造水上飞机、“土航母”,海军航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1915年,陈兆锵(福建福州人)调福州船政局任局长,兼福州海军学校校长。1918年,世界第一艘现代航母“百眼巨人”(HMS Argus)入役英国皇家海军。同年,陈兆锵在福州船政局内设海军飞机工程处和飞潜学校,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的飞机制造和航空教育机构。

  海军飞机工程处和飞潜学校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的飞机制造和航空教育机构。(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时任海军总长刘冠雄,是福建闽县人(今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度出现在战场上,刘冠雄意识到其军事价值,认为以中国当时实力,造大军舰没有钱也没有能力,飞机单价较低,所需配备的人员不多,却能以小博大。为此,他主张发展海军航空。

  经刘冠雄力推,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巴玉藻(回国前为美国寇提司飞机厂总设计师)、王助(回国前为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厂的第一任总工程师)、曾诒经(回国前为美国寇提司飞机厂航空动力学专家)三人被任命为飞机制造处主任及副主任。从这时开始,船政工业制造领域扩大到了飞机制造,先后制造了 “甲”“乙”“丙”“丁”“戊”“己”等机型。其中,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水上教练机是我国首驾自制飞机。

  海军飞机工程处设计、建造的第一架飞机“甲型一号”。(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建造飞机的同时,一艘“土航母”随之出现。1921年,为了解决水上飞机远距离作战时的中继维护,马江海军制造飞机处设计了水上飞机库(浮站)。浮站建造工作交给位于上海的海军江南造船所负责。当时江南造船所所长刘冠南是海军总长刘冠雄的三兄,也是福州人,他出任江南造船所所长的近十年间,江南造船所实现了中兴。1922年,水上飞机浮站建成,随即被拖航到长江中游,成为海军航空兵的水上飞行基地。

  这是1922年由马江海军制造飞机处设计,上海海军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土航母”——飞机浮站。(来源:新华社)

  这艘水上飞机浮站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浮动机库”,上面设有飞行员的宿舍、飞机修理车间、油库等配套设施,水上飞机在水上起降,并通过开关水闸、蓄排水方式让水上飞机进出浮站并实现补给、维修等保障。第一艘“浮动机库”较小,一次只能搭载一架水上飞机,后来江南造船所还建造了能同时搭载两到三架飞机的母船——“德胜号”和“威胜号”。

  飞机制造处员工在自己建造的飞机前留影。(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向海图强的薪火从这里传承

  虽然福建船政所培养的人才历经中法马江海战、中日甲午海战菁华凋零,但船政的薪火仍然传承不绝。船政学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人才传播到天津、烟台、江南(南京)、黄埔(广州)等地,衍生出了近代一座座著名的海军学校。中国近代海军历任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乃至中高阶军官大多是福州籍,或毕业于船政教育衍生的海军学校。

  比如,在民国初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从萨镇冰到陈绍宽一连十余位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均为福建籍。中国近代海军“无闽不成军”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

  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生于福建福州。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览图片

  陈绍宽,籍贯福州,少年家贫,得到萨镇冰接济,后以全班第一成绩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海军少校陈绍宽等人组成的中国观战团远赴欧洲先后考察、参观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海军。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还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并参加了3场海战。

  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从航空母舰出击,将一艘排水量5000吨的敌舰送入了海底。飞机的出现,使得海战的模式从此开始发生剧变,陈绍宽看在眼里。

  陈绍宽后来担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长,多次提出宏伟的航母建造计划。1928年,陈绍宽撰写《条陈扩充海军呈文》,提出了建设发展海军的若干条建议,其中就提到“(添造)航空母舰一艘,约须2000万元”。因此,陈绍宽被认为是中国提出建造航母具体计划的第一人。

  陈绍宽(1889-1969),字厚甫,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来源:民革之声《民革前辈与新中国》)

  “海军是国家的海军”,“海军不打内战”,是萨镇冰等船政人始终坚持的理念。抗战胜利后,陈绍宽因拒绝率海军参加内战,愤而辞职。

  1949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布成立。同日,同样不愿参加内战的福州籍海军将领林遵(林则徐侄孙)率领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在南京江面起义,标志着从船政一路发展而来的中国近代海军的新生。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惠安”“永绥”等9艘军舰和21艘各型艇只,官兵1271人,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起义,紧密配合并加速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海军最大规模的起义。事后,毛泽东、朱德盛赞此次起义为“南京江面上的壮举”。图为海防第二舰队起义官兵合影。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起义官兵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致敬电。(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鼎丞通过萨镇冰力邀陈绍宽复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陈绍宽对海军建设充满了感情,曾向中央建言,建立强大的海军必须有强大的钢铁工业,此后屡屡考察新中国的钢铁企业。

  海军史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船政高航学校航空机械专业的98名毕业生被调到航空工业部及下属的西安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各工厂,成为技术骨干。在新中国自制第一架歼击机、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等重要工作中,都有这些船政技术人员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原民国时期马江飞机制造处副主任、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曾诒经(福州人)成为海军研究委员会委员,此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颁发的待遇通知。(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承延续百年蓝色梦想

  闽江口北岸,砖石铁木合构的船政马尾造船厂的轮机车间仍屹立如初,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这里曾蕴藏着近代中国富国强兵的宏伟梦想,承载着向海图强的雄心壮志。

  轮机车间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轮机车间内部。(记者 欧阳进权 /摄)

  刚刚出版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详细记载了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救活”了马尾造船厂的故事。2002年在马尾造船厂调研时他强调,“我们的造船工业要想真正发展好,还是要把重心放在提高技术水平上”,“要着眼高精尖,解决国产化,掌握主动权。”

  迈上新征程,新时代的福建船政人,牢记嘱托,着眼高精尖,以技术含量高的海洋工程船舶为拳头产品,推进海工装备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020年,由马尾造船公司建造的“探索二号”科考船首航,这是全数配备国产化科考作业设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可支撑深海、深渊无人智能装备进行各项海试任务,是目前全球最大作业水深的作业型载人深潜科考装备。

  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号”科考船。(供图:马尾造船公司)

  2021年,马尾造船公司成功自主研发新型海上风电运维母船。运维船母船建成后,将与运输船、安装船共同组成海上风电的“航母舰队”,致力解决海上风电场的交通、运维及值守问题,并具有救助、应急等功能。

  新型海上风电运维母船。(供图:马尾造船公司)

  此前,马尾造船公司承建的227米深海采矿船,属全球首制,将各种船舶系统、专业采矿系统、生活生产保障系统有机整合,代表当今世界深海采矿作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就,对我国开拓深海采矿这一新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22年1月,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开馆。(池远/ 摄)

  百年船政,临水扬帆,浪卷沧桑,回望史迹。

  罗星塔7层八角,56处檐角下悬风铃,凉风习习,风铃随风而舞,叮当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新乐章。

  罗星塔前的同舟共练船政人物雕像。 (记者欧阳进权/摄)

  (本文综合了《新华每日电讯》《福建日报》新媒体等相关报道,并深入采访海军史、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相关专家)

  作者单位:福州日报供稿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