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2022-06-18 21:06

  “我觉得我的生命的风帆,已从蔚蓝的海,驶进了碧绿的江。”1911年冬季,从记事起第一次回福州的冰心,从银装素裹的北国来到闽江口,望见眼前青山碧水,惊讶而欢喜。

  冰心笔下描写的,正是江海交融、泽润生命的闽江河口湿地。这里绿水开阔,芦苇摇曳,万鸟翔集,一派勃勃生机。

  为守护好这块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20年来,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蝶变,让生态“失地”重回“湿地”。

  全球最为濒危物种关键庇护所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福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沿海滩涂宽广,港湾众多,全省湿地面积超过18万公顷。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水系。江流奔腾,从武夷山脉磅礴而出,一路裹挟着泥沙,经过500多公里跋涉和沉淀,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最优良、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它地处福州市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衔接台湾海峡,地跨3个乡镇、13个行政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00公顷。

  在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这片湿地成为各种候鸟、大型海洋动物和周边渔业-农业传统社区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拥有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闽江河口湿地就在这条迁徙路线上,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闽江河口湿地候鸟翩飞(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闽江河口湿地何以受到候鸟青睐?

  它是东洋界华南雨林生物地理省和古北界华中亚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省在亚洲大陆海岸线上的交汇点;其近海区域是暖温带西北太平洋区和中国南海区的交汇海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由闽江串起的海、陆生态过程,造就了一系列独特的湿地和近海类型栖息地,使其成为一些全球最为濒危物种的关键庇护所。

  这里既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等候鸟越冬区的北缘,又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区和以鸿雁、小天鹅为代表的雁、天鹅类候鸟越冬区的南缘,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王国”。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中华凤头燕鸥展示优雅身姿(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其附近海域也是全球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闽江河口记录有鱼类111种,明显多于比其更靠北或更靠南的沿海自然保护地。由闽江携带入海的大量营养物质滋养出的丰富鱼类和底栖动物资源,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候鸟聚集,也使这一海域成为近海活动的中华白海豚和印太江豚、进行长距离洄游的伪虎鲸等3种海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广阔的闽江河口湿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绵长的海岸线上,闽江河口就像一颗生态明珠,既可供世人窥见中国东部沿海自然与人文历史演进过程,也可探索人与海、陆生态系统如何共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垂危”到“重生”

  碧水蓝天,芦苇摇荡。清晨5点多,长乐潭头镇克凤村村民林发金趁着退潮,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巡逻。之前,他是湿地里的养殖大户,拥有上百亩的对虾、海蛏、红蟳等养殖基地。退养还湿后,他被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

  从湿地“利用者”到湿地“守护者”,林发金的身份转变诠释了人与自然进退之间的关系。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正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巡查的巡护员(来源:福建林业)

  世纪之交的闽江河口湿地,是这样一番景象:填海造地频发、养殖鱼塘比比皆是、污水肆意排放、垃圾遍布滩涂、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疯狂蔓延……湿地生态日益恶化,原本适合鸟类生存的植物和食物失去生长环境,很多候鸟也不愿驻足停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一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行动就此拉开序幕,推进湿地立法、划定湿地管控红线、实行湿地严格管理、创新湿地生态恢复模式等一系列保护与治理举措密集推出。

  叫停不合理项目。企图侵蚀湿地,围垦项目虎视眈眈。福州毅然决定,撤销已列入“十五”计划的鳝鱼滩湿地围垦项目,变围垦为保护。

  阻击互花米草。互花米草根系深厚繁密,严重挤占红树林、水鸟、底栖生物等生存空间。保护区探索采用“特制旋耕机+人工挖除”方式,清除4500多亩互花米草,取而代之的是长势良好的红树林、海三棱藨草、芦苇等生态植被。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闽江河口湿地采用刈割+旋耕治理互花米草(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供图)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红树林生长繁茂(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供图)

  启动退养还湿。保护区回租、回收水产养殖塘,将3000多亩水产养殖塘改造成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乐园。如今,退养还湿区域正逐渐成为候鸟利用率最高的栖息区域,观测到的单日水鸟数量最多达5500只,是改造前3倍。

  建立长效机制。《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案》等相继颁布,《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也于2017年开始施行,为湿地保护和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

  ……

  从2003年设立县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到2007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再到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闽江河口湿地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完成“三级跳”。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建立司法保护基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福州观鸟爱好者杨金见证了这一生态保护“闽江实践”的明显成效。2003年,杨金第一次在闽江河口湿地观测到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此后每年冬天,这里都能发现数百只黑脸琵鹭的踪迹。许多黑脸琵鹭还在这里常年驻扎,成为常客。

  “冬去春来,南来北往,是冬候鸟的习性。”但杨金发现,三四年前开始,十几只亚成鸟坚守闽江河口湿地度夏,直到性成熟后才北迁繁殖。“从过境到越冬,再成为‘长住客’,它们是生态变化的风向标。”

  除了黑脸琵鹭,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每年在闽江河口湿地留下了“恋爱”的足迹。全球仅200多对的勺嘴鹬,每到冬天也会在这度过最快乐逍遥的时光。“闽江三宝”齐聚,闽江河口湿地成为全球少数可以观测到这三种世界级珍稀鸟类的地方。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勺嘴鹬闲庭信步(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供图)

  最新数据显示,闽江河口湿地野生动植物现已恢复到 1089 种,其中水鸟 152 种,年均栖息该湿地水鸟数量超 5 万只,黑嘴端凤头燕鸥、卷羽鹈鹕、遗鸥等众多全球极危及濒危鸟类频现。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遗鸥捕食鱼儿(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供图)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卷羽鹈鹕全神贯注觅食(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过去20年间,全球水鸟数量呈下降趋势,闽江河口湿地却逆势上升,几乎消失在人类视线的珍稀鸟类重现,成功蜕变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生态名片、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和全球濒危物种聚集地。

  千顷湿地福泽一方百姓

  湿地保护能否成功,破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关键。福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对此,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深有体会。“青山绿水真是无价之宝,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福祉。”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就业扶持等政策,把原先从事养殖的农户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让湿地生态冲突者转变为主动保护,也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构建了生态保护合力。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闽江河口湿地举办观鸟活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同时,为了让人们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助力周边乡镇乡村振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西南侧,还建起了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每到节假日,前来游览观鸟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项目纷至沓来,实现了湿地保护区与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座闽江口渔湾生态旅游小镇呼之欲出。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闽江河口湿地吸引游客前来旅游(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供图)

  此外,闽江河口湿地还积极开展生态教育,让更多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接触了解湿地。去年,杨金所在的省观鸟协会与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签订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我们将为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量身定制自然教育课程,不定期组织青少年前来参加研学活动。”随着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闽江河口湿地举办中国青少年生态教育研学活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闽江河口湿地举行亲子辨鸟活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供图)

  在重塑闽江河口湿地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机制,形成了湿地保护的“闽江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成功实践。

  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世遗青年论坛向全世界推广。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闽江河口湿地开展鸟类调查(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湿地保护故事翻开新篇

  近20年前,正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推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湿地保护迎来转折点。

  20年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闽江河口湿地保护行动接续推进、迭代升级,闽江河口湿地的独特价值也更加凸显。

  当前,福州市及长乐区正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从“武夷山国家公园—闽江—河口湿地—台湾海峡”的完整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启动闽江河口湿地保护方案全球招标,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还将带动罗源湾、连江敖江口、福清兴化湾等地发展,共同形成闽东沿海串珠状生态湿地格局,打造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全球样板,使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鸟类的天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在今天的闽江口,我们能够同时见证澎湃于山海之间的勃勃生机和人类延续千年不断进步的社会形态,也能读取人与海洋间一段从开发到保护、从对抗到和谐的历史经验,更为我们思考在当今日益拥挤的星球上如何加强海陆生态系统保护,更好地善待海洋、善待湿地提供了有益启示。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 冯雪珠 覃作权 通讯员 长轩)

  本文参考综合了新华社、福建日报等相关媒体报道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梦想,飞越了大山

  • 大阪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成功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