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福建邵武:文旅融合发展,和平古镇焕新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福建邵武:文旅融合发展,和平古镇焕新生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6-08 09:22

  悠长的青石板路与两侧的数百栋明清古建筑相得益彰,仿佛一幅凝固时间的古朴油画;当地特色小吃游浆豆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隐藏在古建中的大众茶馆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品味古色古香的悠闲时光……这里,便是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的福建邵武和平古镇。多年来,古镇坚持保护第一,在加大古民居收储和修缮力度的同时,开展古建筑活化利用,引入文艺演出、民俗活动等,让千年古镇焕发时代光彩。

南门谯楼

  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镇

  始建于唐朝的和平古镇,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拥有近300幢明清民居建筑,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步入镇中,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古街还保留着旧时的模样。讲解员黄学义介绍说,和平古镇曾是入闽的唯一隘道,脚下这条600米的青石板街道素有“福建第一街”之称。沿着鹅卵石巷道,近300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闽北特色,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古镇能够保持如此完好的风貌,是20年来接续努力的结果。”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说,从2003年起,古镇先后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仪三、李浈等团队,编制《和平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和平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去年再次邀请李浈团队进行新一轮规划论证、修编,划定核心区0.43平方公里,对核心区范围内199处古建筑全面摸底,按照文保单位、重点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分时修缮。

  在“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的指引,以及李浈等专业团队的指导下,一度归于沉寂的和平古镇开始“重振精神”,当地10多名老工匠,以绣花微改造功夫,对核心区内20多处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性和开发性修缮,全力保留古镇原真形态。熊立举例说,他们将颓圮的和平福兴店修缮后,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出和平枫岭窑烧制瓷器技艺,以及当地古法用竹造纸工艺。与此同时,深挖积淀在古镇肌理中的文化精髓,依托1000多年历史的和平书院,打造“书院文化+农耕文化”的创新型研学标杆基地;围绕“张三丰”太极文化品牌,打造太极文化小镇;加大峭山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举办“峭山文化节”、“峭公文化高层论坛”等活动,让古镇的游客随时都能触摸文化脉搏,汲取传统文化丰厚滋养。

廖氏大夫第

  让古镇焕发时代新光彩

  从悠久的历史脉络到工农业齐头并进的现代发展,精美的工业产品和颇具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齐聚一堂,还有创意满满、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和老爷一家”文创产品......在“和老爷一家”文创园,几间明亮的展厅集中展示了邵武的别样魅力。

  “这里原来是古镇粮站的仓库,修缮改造后成为了文创园。我们提炼耕读传家等‘家’文化主题,建设了和平时光体验馆、文创生活体验馆等,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打开传统文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镇上的网红打卡点之一了!”熊立自豪地介绍说。

  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活化利用,是和平古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和平古镇文化生命力的有益尝试。除了改建古镇粮仓,古镇也尝试引入社会资本,以市场的视野利用古建。比如闽台建筑师团队开发的十天茶宿、大众茶馆打茶里等等都很受欢迎,小镇现在有各式各样民宿100多间,让古镇更有烟火气。

  文创园,也为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扇窗。村民陈岳看中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租了其中一栋仓库,张罗老和平豆腐家宴,既是和平饮食文化的展示地,又是游客大快朵颐的美食场所。

福建第一街

  文化“活”起来,让深藏于古镇的古韵古风重焕光彩。从2019年开始,和平戏院顺势推出文艺演出,将古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搬上舞台,串演和平书院“状元返乡”、县衙署的“县衙判案”等内容,丰富了旅游内涵。同时,与厦门大学、福工科技等数字化研究团队合作,让古建筑上“云”,借力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丰富游客体验。

  经过20多年耕耘,和平古镇名声渐隆,近年来接连获得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等金字招牌。“在保护古镇古街建筑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一方面在古镇整体风貌上做文章,通过美化、花化、绿化、彩化等工程,扮靓整座古镇;另一方面在外围培育农旅、茶旅、体旅等新业态,让周边的动与古镇的静相得益彰,推动旅游兴镇。”熊立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诗瑶 高建进)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 印度列车脱轨相撞事故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