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以形写神的漳州木偶头雕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以形写神的漳州木偶头雕刻

来源:学习强国2022-05-27 15:06

  漳州木偶头雕刻起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是中国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雕刻的类别主要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等等。

  漳州木偶头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工笔画精品。作者:徐竹初,摄影:孟承光

  木偶头雕刻的北派传承

  在漳州的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中,衍自傀儡戏的木偶戏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漳州木偶头雕刻也由此不断传承和发展。

  漳州木偶表演场景《大名府》。供图:徐强

  随着木偶头雕刻艺人的艺术创作与创新发展。木偶头雕刻逐渐脱离了木偶道具的标签,具备独立展示的条件和社会需求,慢慢形成了一门工艺独特、意蕴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

  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有着颇深的渊源。摄影:陈伟凯

  中国木偶头雕刻技艺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指泉州木偶,北派指漳州木偶。这里的南北之分,并非以地理位置划界,而是以音乐唱腔、木偶造型和表演风格作区分。

  漳州自古佛像雕刻工艺发达,原来的木偶雕刻多为佛像雕刻师所兼营。因此漳州木偶头在雕刻制作上,也秉承了中原佛教造像的风格,造型雍容丰腴,线条柔美饱满,粉彩细腻,这一点在生、旦行角色造型上尤为明显。

  贵妃形象雍容华贵,具有宗教造像的部分特征。作者:徐竹初、徐强,摄影:孟承光

  木偶戏是一种通过手部动作进行表演的艺术,观众一般都是带着仰视的角度来观看表演,所以木偶头也被雕刻成略微带有俯视的状态,以体现木偶雍容含蓄的气质,与佛像造像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处。

  漳州木偶头以戏剧脸谱为创作基础。作者:徐竹初,摄影:孟承光

  漳州木偶头雕刻的特色,还体现在当地特有的木偶角色塑造上。如陈元光、保生大帝、三平祖师等民间信俗形象,作品栩栩如生、表情细腻传神;大头家奴、媒婆、鼠丑等市井人物或丑角,形象夸张怪诞,符合本地民俗传统与审美心理,为当地人熟知和喜爱。

  精卫填海。作者:徐翌昕,摄影:孟承光

  凝聚匠心智慧的木偶头制作工艺

  漳州木偶头制作工艺流程严密而复杂。一块块不起眼的木头,一般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之后,才能最终与我们见面。

  木偶头的制作总体上分木雕、粉彩两大工序:先选用质轻易刻的樟木、榆木,劈出木偶头像初坯;刻画面部中线,定出五官;挖空颈脖部,便于演员手指伸入;精雕头像并打磨修光。在粉彩工序之前,先裱以棉纸、涂上调和水胶,并沥以细泥浆,粗磨后补隙、修光,然后上粉,彩绘脸谱、上蜡,最后安上发髻、胡须。

  摄影:陈伟凯

  漳州木偶头雕刻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也都很有讲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两三天,若要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一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用家传的秘制涂料涂上数十遍,确保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

  作为戏曲舞台木偶的雕刻,人偶本身体量就小,需要在方寸之间集中展现人物角色,所以类型化、脸谱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在整体造型的把握中,脸的雕刻尤为重要,讲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两眼、一嘴、两鼻孔;眉骨、颧骨、下颏骨,通过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仅凭面部的形象,就能够把角色的善恶、性格清晰直观地传达给观众。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偶头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漳州木偶头雕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北派徐家的传承创新

  漳州木偶头雕刻这一艺术形态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头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徐竹初,与“南派”布袋木偶雕刻大师江加走并称“南江北徐”。从徐氏木偶的第一代徐梓清算起,到了徐竹初这已经是第六代。

  徐氏木偶作品以福建“北派”布袋木偶为主,兼及提线木偶、铁枝木偶,表情丰富细腻,衣饰精致严谨,在2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得闽南人的喜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头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徐竹初一生与木偶为伴,所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600多种。落刀之前,总要认真揣摩所刻画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好恶等,直到思考成熟后才下刀,故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备,韵味十足。摄影:陈伟凯

  在父亲徐年松的耳濡目染下,徐竹初从小就爱上了那些活灵活现的小人偶。他从艺半个多世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徐竹初和其子徐强在秉承祖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察与思考,兼顾舞台表演与审美欣赏的双重需求,在木偶造型和神态表现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良,塑造出大量超越前代的木偶艺术精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几代人的传承中,徐氏家族不断汲取各种民间艺术灵感,以汉剧、昆曲、京剧等戏曲人物造型为基础,将木偶雕刻与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并且将人物造型的表情细节进行夸张,发展出徐竹初、徐强父子“以形写神”的雕刻特点。其所雕刻的木偶头造型严谨,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着唐宋的风韵。其中,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个个性格鲜明,形象可谓既夸张又合理。

  美猴王。作者:徐竹初、徐强,摄影:孟承光

  徐竹初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对木偶雕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在脑袋里面设置了机关,把手伸进去轻触里面的小木板,木偶的下颌和眉毛眼睛就可以上下活动,比固定的木偶更加传神而有趣。

  丰富人物面部造型。摄影:孟承光

  徐竹初深得传统文化的滋养,秉承先辈技与艺,且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在60余年的艺术历程中塑造出无数具有灵性、温度,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其作品由内而外散发出生动的气韵和神意,洋溢着鲜明的个性和风格。他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和气质,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突显角色的神髓,从而让木头人“活”起来。比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

  性格特征突显的木偶人物。摄影:陈伟凯

  半个多世纪的从艺路,徐竹初走得辛苦又灿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赞誉他“作为中国木偶雕刻大师,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对他的养育与厚望。”他的木偶头雕刻艺术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中华一绝”“国家级艺术珍品”。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专展并获奖,还多次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政要。

  而今,徐竹初大师已年逾八旬,但他仍刀耕不辍,每天坚持与木偶头们“对话”。令他最宽慰的是,他的儿子徐强也接班了。200多年的薪火相传,徐家的这一绝活儿也有了第七代传人,徐竹初大师的“北派木偶”技法、风格也得以延续……

  “文化要传承,手艺不能丢。这门手艺要和文化一样,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年轻人更要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将传统文化艺术再发展再创造,要一代胜一代,让传统文化有新的生命力。”

  深谙文化传承之道的徐竹初认为,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需要的是一批热衷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为了漳州木偶雕刻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主动广授技艺,甚至自费办木偶雕刻培训班,只求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徐竹初向学生传授雕刻技艺。摄影:孟承光

  “要扩大生存的空间,就要闯出别样的出路”,徐强说。除了演出外,他们还不断拓展木偶头的运用场景,如尝试作为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

  经过他们的努力,如今的木偶雕刻不再拘泥于木偶戏表演,还增添了宣传展示的功能,如融入漳州古城的文化展示组织布袋木偶表演等,使之更加符合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漳州木偶头摆件旅游纪念品。摄影:梁健

  儿童木偶剧龟兔赛跑。供图:徐强

  刀起刀落,分寸之间,拿捏的是人间百态,雕刻的是不能遗失的技艺和文化。新时期的漳州木偶匠人们,正努力探索将传统木偶雕刻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继续用独特精湛的木偶制作技艺向世人讲述着漳州木偶头雕刻艺术那悠久而非凡的流年岁月。

  (联合撰稿:福建画报社、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