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你不知道的福建 | 跨越千年的木兰溪治水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你不知道的福建 | 跨越千年的木兰溪治水故事

来源:学习强国2022-05-21 08:41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中部的戴云山脉,横贯莆田市中、南部,自西北向东流经仙游县、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等地,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入台湾海峡,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是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在木兰溪距入海口25.8公里处,有一座200多米长、形如钢琴的拦河坝,名为“木兰陂”。

  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中国东南滨海地区拒咸蓄淡灌溉工程的独特创造。木兰陂建成已近千年,仍然发挥着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的综合功能。

  三次筑陂方告成 两岸沧海变桑田

  木兰溪流域雨量充沛,水位季节变化大。由于河道弯曲、断面狭窄等因素,只要上游一下大雨,下游就水流漫滩,引发洪涝灾害。而且,木兰溪与海相连,海水因涨潮溯溪而上,潮去洪退,盐碱遍地,木兰溪两岸的南北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因此,以前莆田的“莆”,其实是蒲草的“蒲”。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了当地百姓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北宋年间,木兰溪上的治水者前赴后继,筑坝拦水工程前后经过三次修建,历时二十年,第三次方告成功。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年仅16岁的福州长乐女子钱四娘,有感莆田人民遭受水患痛苦,倾其家资围堰筑陂。她募集民众在将军岩前垒石筑陂以挡住海潮,并开渠南行,欲引水灌溉南洋平原田地。工程历经三年完工,但由于陂址选在河道比较狭窄的地方,虽然降低了成本,然抗水流冲击能力不足,刚筑成即被洪水冲垮,钱四娘愤而投水自尽。虽然钱四娘的尝试失败了,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建陂治水创想和选址经验教训,莆田老百姓至今念念不忘钱四娘。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又一位长乐人林从世发愿要继续同乡钱四娘的未竟之志,携家产10万缗来莆田筑陂。他吸取钱四娘失败的教训,将大坝基址选在水流缓慢的下游温泉口。然而,此处虽溪流缓慢,但太靠近兴化湾,海潮汹涌。工程即将完成时,被大潮冲毁,筑陂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修陂是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下诏请有识之士兴建水利,于是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全国展开。熙宁八年(1075年),应诏而来的闽侯人李宏携7万缗钱来莆,以续前人未竟之事。他在长乐籍高僧冯智日的协助下,总结钱、林二次筑陂的失败原因,细心勘定沿溪的地质和水情,最后选择木兰山麓为陂址。这里两山夹峙,溪面宽阔,上游的洪水暴发时,至此水势明显转缓,下游海潮涌来时,力量也大为削弱,是比较理想的陂址所在。

  木兰陂建造设计复杂,工程浩大,施工难度大。李宏和冯智日精心设计、缜密施工,还号召莆田当地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大户捐钱70万缗。在民众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历经8年终于完成木兰陂的建造。

  木兰蜀堰两丰碑 技术功能各千秋

  木兰陂是我国宋代人工建造的水利工程代表作,不仅灌溉规模远远超越了前代,而且在工程规划、建筑、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同时代的高峰,也为东南沿海灌溉工程提供了优秀的典范,对研究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建造技术、构筑过程、设计思想、水利文化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鲜活实物例证。2014年木兰陂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木兰陂工程分为陂首枢纽工程和渠系工程两大部分。

  陂首枢纽工程由拦河坝、进水闸和导流堤组成。拦河坝全长219.13米,全部采用大块体花岗岩条石砌筑,属于砌石堰闸型拦河坝。其靠北岸为滚水重力坝,南岸段为溢流堰闸,设有堰闸28孔,冲砂闸1孔;进水闸分南北两座,导流堤分南北导流堤。

  渠系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

  在冲积平原软基地带建造拦河大坝,直到今天还是世界性的难题。它的闸墩成功借鉴了泉州洛阳桥首创的“筏形基础”,主体工程基座由数万块成吨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在闸墩下游采用将军柱的结构,以及独具特色的闸坝结合形式,契合了水力学和土力学原理。

  诚如明朝莆田进士林俊赞誉“木兰蜀堰两丰碑”,木兰陂在水利史上可与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但二者在引水灌溉、排沙、蓄水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区别。

  引水灌溉方面,都江堰采用“鱼嘴”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分别用于灌溉和排洪。而木兰陂主体工程拦河坝和长达上百里的南北渠,其功能在于排洪和灌溉,拦河坝另有防止海水上溯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木兰陂既拦住上游来的湍急河水,使之流进南北平原,又有效防止下游的海水倒灌。

  蓄水方面,都江堰通过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木兰陂拦河坝挡蓄水,结合3条导流堤形成完整的枢纽工程。设有拦河28孔堰闸,用木闸板控制所需水位,可蓄可排。

  排沙方面,都江堰的“飞沙堰”作用在于收集水流漩涡离心力抛掷出的流沙,定期进行人工清理,发生洪水时飞沙堰还发挥泄洪的作用。木兰陂则是在南端设冲砂闸,闸底比其他堰闸孔低,以利排砂入海,防止淤塞南洋进水口。

  “鱼米之乡”经济兴 “文献名邦”美名扬

  木兰陂建成之前,河水和潮水的交汇线漂移不定,两股力量相持的结果是四处成灾。木兰陂建成后,拒海水于陂下,引溪水灌溉南北洋平原16多万亩农田,收到了供用水、运输、养殖之利,南北洋平原从此成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同时,木兰陂促进了莆田主要内河航道与外运航道舟运网络的形成,解决了莆田人民生活、劳动、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等方面的交通运输困难。《木兰陂水利记》载:“陂成,而溪流有所砥柱,海潮有所锁钥。河成而桔槔取不涸之流,舟罟收无穷之利。”

  而且,在木兰陂庇护下的万千百姓,有条件去追求渔樵耕读的生活,也逐步奠定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物质基础。莆田的科举人数一下子激增起来。宋代每42名进士中,就有1名莆仙人。历史上,莆田出了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辅。

  科学综合治水 实现造福于民

  木兰陂展现了古人治水的决心和智慧,基本驯服了河海交攻、水流漫野之灾,但并没能让莆田人民彻底告别洪水的袭扰。特别是木兰溪上下游落差大,上游来水速度较快,如果碰到天文大潮和强降雨,就会形成洪、涝、潮三碰头,并且下游河流多达22个弯道,洪水极易在两岸形成漫溢,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据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资料统计,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洪水,小灾几乎年年有。

  1999年10月,强台风导致木兰溪再次洪水泛滥,莆田将近6万间房屋倒塌,45万亩农田被淹。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视察灾情后,提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给木兰溪治理带来技术难题。软基河道、弯多且急、冲刷剧烈,建设一道能抗御30年一遇洪水的堤防,工程技术上必须“裁弯取直、新挖河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技术难题:一是木兰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畅,裁弯取直后抗冲刷难度巨大;二是木兰溪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在此基质上筑堤,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

  为此,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来到木兰溪现场调研,多次听取并实地检查治理方案和技术准备,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

  为了破解“豆腐上筑堤”和软土抗冲刷的世界级难题,习近平同志特地请来了国内权威水利专家,终于找到了“软体排”技术,并通过了水利部的技术鉴定。

  为了让“裁弯取直”对自然原生态影响减到最小,在习近平同志关心下,由国内水利权威专家为木兰溪治理设计了全国首个物理模型,在木兰溪张镇段进行试验。1999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木兰溪调研试验结果,确定成果可行,已具备开工条件。

  同年12月27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将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畔。习近平同志在现场说:“今天是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的一天,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推动整个冬春修水利掀起一个高潮,支持木兰溪改造工程的建设,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下,历经20多年持续综合治理,木兰溪全面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目标。

  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澜清波,这条一百余公里长的河流,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的沧桑巨变。历经千年的木兰陂,其周边已变身风光优美的亲水公园,治水先贤们的雕像静静伫立在木兰溪畔,见证着他们曾为之付出生命的河流,经过近千年的努力,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学治水、系统治水,已经变化成为发展之河、幸福之水。

  (联合撰稿:莆田市委宣传部、湄洲日报社、莆田市水利局,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相关报道)

  为了破解“豆腐上筑堤”和软土抗冲刷的世界级难题,习近平同志特地请来了国内权威水利专家,终于找到了“软体排”技术,并通过了水利部的技术鉴定。

  为了让“裁弯取直”对自然原生态影响减到最小,在习近平同志关心下,由国内水利权威专家为木兰溪治理设计了全国首个物理模型,在木兰溪张镇段进行试验。1999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木兰溪调研试验结果,确定成果可行,已具备开工条件。

  同年12月27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将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畔。习近平同志在现场说:“今天是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的一天,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推动整个冬春修水利掀起一个高潮,支持木兰溪改造工程的建设,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国南戏展演启动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