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就是莆田 | 千年名刹·南山广化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这就是莆田 | 千年名刹·南山广化寺

来源:莆田广播电视台2022-01-05 17: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两朝皇帝赐名

  柳公权书匾

  释迦文佛塔屹立千年

  01

  千年名刹 佛学圣地

  南山广化寺

  建于公元558年

  郑露三兄弟在此建湖山书堂

  首开莆田教育先河

  史称“开莆来学”

  后捐为金仙庵

  湖山书堂(摄影 /陈良锦)

  唐景云二年(711)

  寺院长老志彦应诏进宫讲法

  睿宗皇帝大悦,赐寺名“灵岩寺”

  由书法家柳公权书匾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

  太宗皇帝再赐寺名为“广化寺”

  广化寺掠影(摄影/陈良锦)

  南山广化寺

  曾是读书修业之地

  宋朝时,国子监在此设分考场

  历12次科举,持续36年

  约有7万余学子在此应试

  寺内掠影(摄影/舒小简)

  南山广化寺

  隐于闹市

  弘一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一字万金的照壁

  截开两地的烟火

  照壁的另一面,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摄影 /舒小简)

  广化寺山门外南湖公园(摄影/舒小简)

  鼎盛时期

  广化寺下辖10院120庵

  山门若市,香客如云

  明黄仲昭诗云

  “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

  佛学圣地(摄影/陈妍)

  南山广化寺

  1983年被评为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3年创立

  福建佛学院男众部,是第一所省级佛学院

  培育出2000多名僧才,遍布全国各地

  1990年被列为

  三座全国样板寺庙之榜首

  放生池(摄影/林征宇)

  观音阁(摄影/林震扬)

  到南山广化寺

  游览千年古刹,体会千年修行

  值得你探寻的,还有广化三宝

  02

  千年佛塔 屹立不倒

  (广化寺宝藏一:释迦文佛塔)

  释迦文佛塔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公元1165年之前

  是一座仿木构楼阁的八角五层空心石塔

  塔身高30.6米

  五层代表着五乘佛法

  每层均有塔心室和环塔外回廊

  释迦文佛塔(摄影/陈良锦)

  石塔塔心(摄影/蔡昊)

  释迦文佛塔

  塔身和塔檐迭石间

  满雕佛像、佛教题材图案共891幅

  宋代文字题刻

  共116处1万多字

  是研究宋代建筑和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塔檐

  各层塔檐薄而长,轻巧美观。檐下两层迭涩,浮雕的形象有凤凰、双头羽人、飞仙及奇花异草等。(摄影/舒小简)

  宋代石雕——佛教题材雕刻

  莆田石雕技艺闻名遐迩。释迦文佛塔最显著的特点是塔身,有极其丰富的雕刻,堪称塔中石雕宝库。石塔外壁刻满各类佛教题材图样,浮雕的形象有频伽鸟、云中菩萨、云中仙人、天将、喇嘛塔、牡丹、卷云等。(摄影/蔡昊)

  宋代石雕——负重力士雕刻

  释迦文佛塔多处浮雕涉及波斯献宝图案,这些负重的力士或背坛,或扛象牙,或头顶果盘,惟妙惟肖,反映了宋代莆田海外贸易的兴盛。(摄影/蔡昊)

  浮雕宗教人物立像及宋元文字(摄影/蔡昊)

  释迦文佛塔

  历经7次8级以上地震

  屹立千年不倒,堪称奇迹

  《皇帝万岁》石刻

  释迦文佛塔是由朝廷支持建筑的,所以在塔身一层南面门上刻有“皇帝万岁”四字,感戴国恩。(摄影/陈良锦)

  礼佛绕塔

  有塔的地方就有修行

  绕塔寓意着一种吉祥

  沿着塔基四周的绕塔道

  单数绕塔

  增福增慧,祈求平安

  释迦文佛塔(摄影/陈良锦)

  探寻释迦文佛塔

  看千年佛塔,绕千年佛道,得千年福报

  03

  千年经幢 梵文汉译

  (广化寺宝藏二:石经幢)

  天王殿前

  矗立两座千年石经幢

  其中一座

  用北宋时期莆仙方言雕刻着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

  及捐建者姓名

  天王殿门(摄影/王竹清)

  宋代方言石经幢

  是研究梵文汉译与莆仙方言的珍贵历史资料,人们可以用莆仙方言诵读上面的佛经。(摄影/林震扬)

  宋代石经幢

  经历风雨,石经幢依旧氤氲着宋代遗风。(摄影/林震扬)

  探寻石经幢

  看千年经幢,听文物发声,诵莆仙福音

  04

  千年佛音 晨钟暮鼓

  (广化寺宝藏三:锻钟)

  寺院内放生池两侧

  分别立有高13米的钟楼和鼓楼

  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两者相对,各尽其职

  钟楼(图片/莆田晚报提供)

  锻钟是广化寺三宝之一

  钟身顶部108个铆钉

  可以定音位调音色

  它的声音特别悠扬动听

  锻钟(摄影/戒霖法师)

  敲钟(视频/戒霖法师提供)

  寺院生活,晨钟暮鼓

  早上先鸣钟,再击鼓

  从慢到快

  唤醒僧人们开始一天的生活

  古寺早晨(摄影/林征宇)

  晚上先击鼓,后鸣钟

  从快到慢

  提醒僧人们放下浮躁静心修养

  静心修行(摄影/蔡昊)

  早晚各叩108响

  寓意众生能脱离108种烦恼

  月照广化(摄影/蔡昊)

  探寻钟鼓楼

  看锻钟,听钟声,少烦恼

  游南山广化寺

  看盛世梵宇

  听大美梵音

  悟能量经法

  奔赴一场心灵修行

  原标题:《这就是莆田 | 千年名刹·南山广化寺》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 走进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