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以“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
为主题的
第十四届
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
每一项直指产业核心需求的
特色活动
无一不是含金量十足的
“硬通货”
如何让实验室里的“专利纸”变成生产线的“硬产品”?怎样让创新构想从“图纸”跃入“大市场”?第十四届专交会不仅是前沿科技的“秀场”,更是成果转化的“战场”,新品发布、路演推介、交流洽谈等55场特色活动,成功搭建起一条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
“硬核”发布图片从“专利纸”到“生产线”惊艳亮相
展会现场,创新动能澎湃。
“此次我们重磅发布的‘首台套大流量低汽蚀离心泵’,解决了长期困扰石化行业输油环节的汽蚀核心痛点。”大连罗斯泵业有限公司选择在专交会现场进行新品发布。该产品采用全新的水力模型设计和特种材料工艺,在显著提升效率的同时,有效抑制汽蚀现象的发生,为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而这一选择迅速收获了回报:产品不仅凭借专交会的权威平台获得强力背书,更在现场实现了精准对接——受到多家海外展商的关注,并与本地企业达成数字化改造战略合作。
大连理工大学推出的“太保”知识产权服务大模型,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移动联合发布的通讯领域专利池,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鲁班AI”,上海智元新创的OmniHand灵巧手专利产品,大检集团的食品检测仿人双臂柔性机器人,大连大学培育的“连大”系列蓝莓新品种……
26款蕴含核心竞争力的专利产品及知识产权服务产品的集中发布,成为第十四届专交会的一大看点。而企业选择将专交会作为新品发布的首选,看中的正是其作为“价值放大器”和“转化快车道”的独特平台作用。
路演推介
加速专利技术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10月14日,在现代海洋领域专利技术路演活动中,一场关乎“蓝色未来”的智慧碰撞热烈上演。水下机器人、大载重无人机等海洋科技通过路演描绘出清晰的产业化蓝图,投资人、科学家与企业家围绕“技术如何变成产品”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以“聚焦蓝色科技,赋能海洋经济”为核心,旨在搭建海洋领域专利技术成果与资本、产业对接的高效平台,集中展示了海上扇贝倒笼分选自动称重装笼&网笼清洗成套装备、大载重物流无人机、海珍品水下原位智能感知无人船等一批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强劲的“专利动能”。
这届专交会精准聚焦专利转化的核心环节,精心打造了系列路演活动,成为连接创新与市场的“金色桥梁”。会议期间围绕高端制造、能源化工、生命健康、现代海洋四大核心产业举办的10余场高水准路演,及全国50余项前沿技术的现场“寻亲”,共同构建起一个活力奔涌的专利技术交易生态。
精准链接图片 “创新矩阵”促成专技供需“双向奔赴”
在第十四届专交会上,一场围绕专利技术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双向奔赴”正高效上演。
各具特色的知识产权生态产业园成为供需对接的活跃载体,长海县园区携深远海海上牧场、扇贝自动化分选系统等多项海洋科技项目亮相,截至目前已达成专利技术交易额近600万元。
中山区知识产权生态产业园组织8家医工结合、人工智能企业参展,天娱数科展出的高精度实时反馈机械臂及自研3D场景数据库,填补了国内交互训练数据空白,在展会现场积极对接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头部机构,挖掘多层次合作机会。
企业的主动求变同样彰显了专交会的平台价值。“我们希望在现场找到对绿色船舶动力和炼化技术有共同愿景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行业的实质性减排。”在恒力重工的展台,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戴挺的介绍吸引了多位专业观众驻足交流。据悉,恒力重工已拥有生产四种清洁能源双燃料发动机的能力,实现LNG、LPG、甲醇、氨四种清洁燃料双燃料机型全覆盖,各类发动机手持订单数100余台。
为实现更精准的匹配,第十四届专交会首次设立“专利转化洽谈签约区(技术经理人专区)”,组织我市洁净能源、精细化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100余家有明确技术需求的企业,与专利成果持有高校院所进行深入对接,并引入科技成果转化AI服务,快速链接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
同时邀请200名职业技术经理人到场参与技术对接活动,提供需求挖掘、成果评价、交易谈判、投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
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矩阵”
实现
创新端与产业端的“双向奔赴”
连日来
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的强劲动能
正在第十四届专交会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