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船舶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变革的浪潮中,大连这座拥有百年造船底蕴的工业城市,正以破竹之势开启转型的新征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连海关监管出口船舶21艘,货值达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67.2%。
大连现有4家大型总装企业,能承接LNG运输船、超大型油轮等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的设计建造。随着新能源动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连船舶制造业正“突破高端、重塑生态”。由恒力重工等船舶制造企业自主设计的绿色、智能船型备受国际市场青睐。
突破高端
连日来,大连中远海运重工造船现场捷报频传:7月11日,8.5万吨新型多用途船N1186项目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顺利下水。项目团队通过精密策划,提前完成船台阶段任务,为后续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船厂码头边,巨轮缓缓滑入碧波,溅起层层浪花;次日,8万吨多用途粮食运输船首制船N1257项目迎来钢板切割仪式,标志着这艘总长229.95米、设计航速15.5节的“海上粮仓”正式开建;7月14日,7.7万吨多用途纸浆船N1136项目再传喜讯,铺底作业圆满完成。3艘巨轮接连突破关键节点,展现了中国造船人“乘风破浪、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目前,各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为全球航运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恒力重工的“未来工厂”则以另一种方式刷新行业纪录。2023年投入运营后,第二年便开工建造第一艘30.6万载重吨VLCC(即超大型原油船),并顺利建成交付,打破了新船厂需要3年至5年磨合期的传统认知。该船以五星级酒店标准打造机舱和生活区。恒力重工为欧洲船东定制的1.3万立方米C型双燃料罐,兼容LNG与氨燃料,创下全球最大容积纪录。“一个月拿出方案,这种速度全球罕见!”总经理王孝海的底气,源自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
截至7月份,恒力重工今年已新开工船舶30余艘,交付7艘,其中18.1万载重吨散货船成为国内首个在船台建造并下水的同吨级船舶,也是全球船台建造最大吨位纪录的缔造者。
随着“未来工厂”的投产,恒力重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一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基础更实,步伐也更加坚定。恒力重工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加工钢板230万吨,建造超大型船舶150艘,生产发动机180台,年产值将突破700亿元。
绿色转型
盛夏7月,万物葱茏,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厂区内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7月22日,全球首艘2.4万标箱甲醇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DE148正式开工。这艘船配备了先进的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相比其他绿色燃料,甲醇在储运便利性、基础设施兼容性及全生命周期减碳潜力方面优势明显,以绿色甲醇为燃料,可实现近零碳排放,堪称航运业的“绿色标杆”。
为推动该系统高效落地,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协同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和中远海运集运技术团队深度研发,攻克了大型甲醇燃料储罐设计制造、双燃料发动机系统安全集成、燃料供给系统优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船舶在环保与性能上实现了双重提升。
“为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全面推进智能化、数字化造船,目前已建成30条智能化生产线和十多套数字化管控软件,关键业务基本实现数字化。”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制造本部副本部长钮东辉表示。
近日,恒力重工成功签下多艘大型船舶建造合同,涵盖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轮等高端船型。其中,LNG双燃料苏伊士型油轮为国际主流大型原油运输船,具有大载量、低油耗、环保性能优异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恒力重工在高端船舶设计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的竞争优势。
政策赋能
大连船舶制造业的逆袭,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撑。今年2月,《大连市船舶与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重磅出台,提出“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自主化”五大赛道,并配套18条支持政策: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奖励5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最高补助200万元。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恒力重工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能不断释放,逐步形成了多类型船舶批量化建造、节拍化交付的喜人态势;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凭借30条智能化生产线,手持订单排至2029年。
更令人振奋的是,大连正通过“央地融合+区域协同”构建全产业链生态。长兴岛以恒力重工为增长极,打造世界级船舶制造园区;大连湾依托中船集团大连造船、中远海运重工,推动高端化发展;旅顺口区聚焦船舶工业智能制造,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则瞄准新兴船企进行产业集群化布局,让大连在全球竞争中形成“拳头效应”。
大连,这座镌刻着中国工业基因的城市,正以“蓝色引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造船到绿色智能船舶,从依赖出口到打造全球品牌,大连的实践既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揭示了传统产业突围的深层逻辑。
(辽宁日报记者 王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