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绿色成为美丽辽宁最鲜明的底色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大连> 要闻 > 正文

绿色成为美丽辽宁最鲜明的底色

来源:辽宁日报2022-08-18 19:24

  原标题:绿色成为美丽辽宁最鲜明的底色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生态屏障增新绿,光伏农业促增收,昔日的“沙窝子”变成“鱼米乡”,“人进沙退”的故事正在上演。

  有“塞外水城”之称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青山绿水间,“凌河第一湾”美不胜收,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位于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工作人员围着新一批“鹤宝儿”忙碌着,今年,这里的丹顶鹤繁育数量又创新高。

  ……

  在辽宁,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突显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辽宁,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于辽宁振兴发展而言,更是至关重要。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彰显新担当。

  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2021年3月,辽宁省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今年7月3日,辽宁省通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1个党组织、66名责任人受到追责问责,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鲜明态度。

  “瞧,咱家附近的小河变清了,看着心里就敞亮、舒坦。”以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为契机,辽宁省集中攻克了一批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垃圾山没了,臭河沟变清澈了,困扰多年的问题解决了,环境改善看得见、摸得着,“眼见愁”变成“看不够”,赢得群众一片点赞。

  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

  紧盯污染防治关键环节,辽宁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上下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2021年,辽宁全年收获321个“好天”,环境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辽河流域水质达到良好水平,创有环境监测数据以来最好记录,优良水质断面占比83.3%,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和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持续提升。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辽宁省完成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改良84.26万亩,营造林219.3万亩,防风治沙16.7万亩。一座座青山重现,见证环境的“蜕变”。

  在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上展现新作为。

  加强顶层设计,2021年,辽宁省编制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各地市跟进落实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标尺”。

  “我们运用‘三线一单’这本‘工具书’,在企业新增30台5000kW风力发电机组项目选址过程中,有效避让了周边生态敏感区。”8月初,国华(沈阳)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沈阳市发布的“三线一单”成果,企业项目建设少走了很多弯路。

  强化河湖长制,省级总河长、河长带头巡查责任河湖,示范带动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30万余人次;建立林长制,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2万余人;以排污许可制为载体,建立环境监管、监测、监控联动工作机制,将全省10万家企业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一项项管当下、利长远的措施,推动辽宁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辽沈大地“点绿成金”的实践不断丰富。

  盘锦市、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和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凤城市大梨树村、桓仁满族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今年以来,辽宁省生态环境领域更是捷报频传。沈阳、大连、盘锦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阜新、大连金普新区成功获得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

  今天的辽宁,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宜居。不久前,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成功举办,这是对辽宁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巨大鼓舞!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辽宁“转身向绿”的脚步不会停歇,美丽辽宁铺展的生态画卷一定会更加精彩。(赵静)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运会丨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式在深圳举行

  • 音舞诗画《家住淮河边》在蚌埠首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