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辽宁:激发内生动力 昂起振兴“龙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大连> 要闻 > 正文

辽宁:激发内生动力 昂起振兴“龙头”

来源:辽宁日报2022-08-18 19:23

  原标题:激发内生动力 昂起振兴“龙头”

  最近,辽宁国企大事不断,喜讯频传。

  6月,辽渔集团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自主投资和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总装过半。

  7月,省交投集团宣布,京哈绥中段至盘锦段改扩建、本桓(宽)线、凌绥线三条高速公路将全面开工,以636公里建设总里程、737亿元概算总投资,刷新辽宁省高速公路建设纪录。

  8月,鞍钢本钢重组一年之际,鞍钢集团发布“成绩单”,利润总额、净利润、铁精矿产量跑赢国内钢铁行业平均业绩。

  ……

  “亮色”折射“成色”。从几个坚实脚印中,可窥见辽宁国企在登“高”向“新”中做强做优做大的勇毅步伐。

  辽宁,国企重镇。

  这个重,在体量。目前,辽宁国企资产总量占全省各类企业资产总量的22.6%,国有及国有控股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约占全省的一半。

  这个重,在分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布局,使辽宁集聚了一批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块头”,包括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锻造、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等。如今,这些产业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一直是辽宁省国企前行的羁绊。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几年来,辽宁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推进改革,解决了国企发展中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不久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1年度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结果,辽宁省获评A级。

  改革,增加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重点国企上缴税费同比增长31.5%,劳动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6%;重点规上国有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分别同比增长9.1%、16.7%。

  辽宁国企,已步入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率提速升级的新阶段。

  优化布局,“有为”与“不为”

  7月25日,本钢矿业公司南芬露天矿,一缕阳光照到120余米深的矿区底基。

  “深部开采能力终于上来了!”指挥中心室外观察台上,公司董事长吕学明望着矿区里穿梭往来的运矿机,提起一年前的鞍本重组,“‘授权+同利’,使产量受限等‘南芬难题’得以解决。上半年,企业完成铁精矿产量453.84万吨、利润总额20.4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一年前,克服重重困难,辽沈大地上相距60余公里、各有百年历史的两大钢企“合体”,“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中国钢铁产业新格局由此形成,有力维护了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国有经济的责任使命,决定了国企必须不断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使全省国企持续做强做优做大,辽宁国有资本布局节奏持续加快。

  优布局,调结构,每道关隘前要打的都是硬仗。对此,省委强调:“改革不能绕道走!”“不改革,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2021年3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对全省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等7个方面,给出了更加清晰的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2021年12月,在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全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

  滚石上山、砥砺前行,壮士断腕、浴火重生……辽宁国企人耳熟能详的这些词句,不但描绘了“共和国长子”的忠诚和担当,也为辽宁国企改革成果的来之不易做了形象概括。

  重组、整合。今年5月,大连市“动真碰硬”,推出《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布局优化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4年,培育1至2家资产规模超千亿的企业集团,形成2至3家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定位清晰、主业突出、行业竞争力强、综合实力领先的国有骨干企业。

  重构、集约。辽宁能源控股集团,由省内9家业务相似的能源类企业整合而成,其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协同化效应立显,2021年,集团营收比组建之初增长8.2%,利润增长49%,社会贡献度增长8.1%。辽宁控股集团,由8户省属企业合而为一,共同打造国有资本运营平台,集团设立的辽宁新动能产业基金,目前已投资省内6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15亿元,“金融之水”浇灌产业“新苗”茁壮成长。“国企在辽宁重要行业的控制力不断增强。”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

  强调“务主业”,重新核定并动态调整国企主业,全面完成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处置无效低效资产,有进有退。目前,省属企业主业由65项优化为57项,全省共减少法人577户。

  一系列大动作,使辽宁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日趋合理,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健全制度,“管理”到“治理”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要担起护航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国企必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辽宁国企鼎新蝶变。

  外部董事制度建设,是规范董事会运作、变管理为治理的重要内容。近两年,省国资委持续推进向省属企业委派外部董事工作,提升辽宁国企董事会决策能力。打破常规的做法,曾引来一些人的不理解。

  去年年初,辽宁省地矿集团依托自有菱镁矿资源,通过了“高端镁基板材”投资项目。之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项目面临不可预测风险。投资是否继续?难以抉择时,集团召开董事会。会上,结合集团聘请专业机构所做的调研报告,3位外部董事用辽宁国企以外视角及专业经验,给出“否”的提议,董事会采纳意见,决定“终止投资”。

  其后,全球金融及大宗商品市场持续剧烈波动,当初的决策使企业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外人懂啥”的质疑变为“心服口服”的称赞。

  集团外部董事之一,辽宁朋信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王国强认为,决策科学,首功应归于“辽宁国企改变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的大格局,以及不把外部董事当‘外人’的大境界”。

  大格局、大境界的背后,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

  有70多年发展史的辽渔集团,去年做出多项重大改变:扬弃“过长的战线”,淘汰落后船只,扩大冷藏运输能力,投资5亿元开工建造现代化捕捞加工船……集中力量想办的,是涉及我国海洋战略重中之重的开发南极磷虾资源这件大事。

  “办大事”之前,辽渔集团首先改变了企业70多年的用人惯例:今年6月,辽渔南极磷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市场化选聘总经理公告。7月23日、24日,最后一轮面试在4位竞聘者中展开。“充分授权!”走出考场时,来自上海的一位应试者,向记者表达了对辽宁这家国企“勇气和自信”的深刻印象。

  目前,辽宁省国企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出资人与企业职责边界进一步厘清。省属143户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130户企业董事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67户重要子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国企全部制定了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

  辽宁国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到确立。

  搞活机制,“市场”成“考场”

  企业是市场主体,完整的治理结构并不是良好经营业绩的绝对保障。绩优还是绩差,经营机制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就推进国企内部机制性改革,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深入推进。”

  改革,触“灵魂”,激“活力”,先“痛”而后“快”。今年年初,辽展集团提交经营数据,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这表明,在疫情冲击之下,这家从事接触性服务业、资产构成和市场环境并不占优势的老牌企业,顶住了压力,站稳了脚跟。

  “这是深化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改革结下的‘果’。”面对“惊讶和好奇”,辽展集团董事长孙繁松的回答扼要明确。精简机构,全员竞聘,重构薪酬,“尊重员工、立足市场的改革,激发了大家的内在动力。”

  被称作国企改革“牛鼻子”的三项制度改革,一向被认为是国企改革中的“老大难”。2020年,辽宁省动真碰硬,设立目标任务,全面提速该项改革。

  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进市场化用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走实、深入、见效。如今,474户省属各级企业与1442名经理层成员全部完成签约,省、市部分企业市场化选聘了167名经理层成员;省属企业用工实现100%公开招聘、公告公示。

  牵住“牛鼻子”的同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辽宁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5日,沈鼓集团与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战略合作签约,股本结构由原来的国有绝对控股76%变为国有相对控股44%,既从体制机制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又保持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6月15日,经营层全体完成辞去市管干部身份到高级职业经理人聘任工作,从董事长到全体高管,其身份统一由“干部”转变为“经营人才”。

  “以前,算年终奖时,总有人给自己争利益,说‘没功劳还有苦劳呢’。以后,这话在沈鼓是讲不出了。”7月25日,全程直接参与混改工作的集团董事会秘书兼战略投资部部长金娜,拿出自己签订的职业经理人责任书说,“每项责任都与目标量化挂钩,‘功劳’如何,市场说了算。”

  市场正在给出答案。2020年以来,全省共完成90户国企混改,引入资金153.6亿元。4月以来,冰山集团冰山冷热在资本市场上画出V形曲线,省交投集团交通规划设计院成效显现,城乡集团辽宁省建设科研院合同成交额增加50%……一大批企业以混促改,发展动力充沛、活力提升。

  履职担当,“压舱石”与“顶梁柱”

  辽宁国企的改革发展,一直与辽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交融与共。

  近年来,勇涉改革深水区的辽宁国企,发挥“国家队”作用,不计得失,砥砺拼搏,履职担当,为国所需贡献力量,为地区经济保驾护航。

  8月4日,“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一段话引起关注,“近年来,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为国家所需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些重大成果的功劳簿上,辽宁国企是浓重一笔。

  辽宁国企,凭借产业、人才基础,正成为全省创新源头之一。仅在近两年,全省国企就累计建立143个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公共研发平台,培育了45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年初,辽宁省首批25个“企业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正式确立,共同针对市场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翻看25家盟主名单,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国企榜上有名。

  创新源头与产业龙头之间,不乏双向奔赴的吸引。作为强有力的产业龙头,国企在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同时,更会刺激富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圈的成长。“圈”内,环形市场经济模式运行,地区资源、产品、人才、市场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

  对此,鞍山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正波颇有心得。鞍本重组后,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新兴钢铁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仅在鞍山市,鞍钢就为之对接了上下游企业132家,引进签约89家,落地注册30家。作为受益企业之一,不到一年,迈格钠与鞍钢集团达成了多维度、涉及金额7000多万元的合作意向,“这对企业顶住外部恶化的市场环境压力,保持发展意义重大。”

  助力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辽宁国企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紧要关头、危险时刻,各行业的辽宁国企人始终不计得失,冲锋在前。

  两年多来,辽宁国企投入疫情防控资金2.6亿元,捐款捐物和提供服务折合人民币1.1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3.4亿元,拉动上下游全产业链复工复产复市;去年冬天,罕见暴雪袭辽,保供水、保供暖、保通畅、保运行,国企勇于担当;今年夏天,辽宁多次遭遇强降雨,抗洪抢险各领域,国企又是主力之一。

  改革潮涌风帆劲,“龙头”高昂蓄势飞。(唐佳丽)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