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忘不了 500大连勇士驰援武汉出发前的那些瞬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大连> 要闻 > 正文

忘不了 500大连勇士驰援武汉出发前的那些瞬间

来源:大连晚报2021-12-08 17: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年度盘点2020

  每一年都有几件大事发生,但人是健忘的,除非亲身经历,看到感受到被触动到,否则大概率上,甭管多大的事儿,听到的时候也就是忘记它的时候。

  我想,没有人会忘记2020年。

去年正月十五,出发前的大连勇士们。

  大概是2019年年末,经常在网上转悠的我隐隐约约听说肺炎的事儿,当时只是听听而已。2020年很快到来了,我沉浸在跨年和即将过春节的喜庆中,完全没想到远方那个模糊的消息正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快地成为现实。在能买到口罩的日子里,我曾因为药店的口罩是黑色的,嫌丑,没买。一家药店的老板后来跟我说,进货时人家问他有一千个口罩要不要,他纳闷,进这么多口罩干啥?谁闲着没事儿戴口罩啊?没要。没过几天疫情呼啸而来,一度口罩成了紧俏货,我和药店老板都被现实狠狠打脸。只能说,在巨大的风浪面前,人实在是太渺小了。

离别。

  《三体》里有句话是这么问的:“你的人生中有重大的变故吗?这变故突然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对你来说,世界在一夜之间变得完全不同。”

  如果以前人们只能靠科幻小说来想象这种重大变故的话,那么每一个度过2020年的人已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经历过,那就是新冠疫情。”

  记者亲历

  2020年2月8日傍晚5点多,我正在家里准备正月十五的团圆饭呢,手机响了,一条微信:今晚7时,机场12号门,我市500医护人员赴武汉支援。一般来说,信息越简单事儿越大,我的心一下揪起来了,终于是来了。疫情暴发我早有去一线采访的准备,可内心还抱有一丝侥幸。疫情毕竟发生在武汉,距离大连还远,也许不会那么严重,我们仍旧可以按部就班生活。虽然大年初一已经有17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可毕竟去的人少。这次一下子派出500人支援,说明武汉形势比较严峻啊。更久远的回忆翻腾起来,2002年的非典流行时,我正在读大学,至今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的校园封闭停课,从新闻报道上得知很多医护人员冲在抗疫的前线……

  心是那样的忐忑不安,行动却必须迅速,丈夫全力支持我的工作,驱车送我到周水子机场。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大连的这个春节挺冷清的,不聚会不访友,街上的行人也少了很多。到了机场看到那番热闹景象,还有点不大适应。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些瞬间:医护人员们围成圈,一双双手搭在一起,大声地喊着口号,用得最多的就是“加油”二字,他们互相拥抱着,未去前线的医护人员给即将上战场的同事们送上鲜花,事无巨细地叮嘱着他们。有一位丈夫给我印象最深,他一直在努力控制自己的眼泪,憋得都有点颤抖了,最后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紧紧地拥抱即将奔赴武汉的妻子。

  后来我了解到,当时500名医护人员,很多人正在上班,有的甚至连身份证都没带,来不及回家就让家里人直接送到机场。很多医护工作者早就决定驰援武汉,打好了行李放在医院,随时准备出发……

  2月8日晚7时,500名医护人员、11名行政及后勤保障人员,4个小时全部集结到位。

  2月9日凌晨,大连驰援人员全部抵达武汉。

  采访手记

  后来的事不用我多说您也知道了,我市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在武汉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安全返连。疫情之下,我们的城市也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每一次,医护人员都冲在最前面,每一次我们都挺了过来。

  我说过人是健忘的,我很怀念疫情之前的日子,可它是怎样一种自在,我有点想不起具体的感觉了。现在出门儿如果忘戴口罩,倒会觉得像没穿全衣服一样尴尬,所以我的背包里,备用口罩已经是和家门的钥匙一样必备了,防止哪天一旦忘戴,哪里也去不成。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疫情也许是宇宙在给人类的一个机会,让人类看到一些忽视已久的东西。一直以来,我们忙着如何活得更好,却搞不清楚该如何活着,我们忙于延长寿命,却难得按照健康标准吃上一日三餐。我们总想拥有更多,却不肯看看手里已经有了什么。我们直面生活的未知,似乎很勇敢,不再执着,也不再怀旧。

  前几天在一个节目里听一位科学家说,不管多么厉害的病毒,它要生存必将会和人类达成和解,因为如果它战胜了人类宿主,那么它也必将死亡。新冠病毒最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平常。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恢复疫情之前的日子,是否会更加珍惜那份自在呢?

  (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常婷 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高强)

[ 责编:王丽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 上海启动新城绿环水脉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