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1眼TV-华龙网讯推开实验室的门,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扑面而来。操作台上,一捆捆金黄的玉米秸秆经过破碎、打浆、制浆、成型等工序,神奇地变成了柔软坚韧的原纸。这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巾益求精”项目团队每天都在创造的场景——把田间地头的废弃物,变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纸巾。
2025年10月,项目团队成功闯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并获得银奖。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团队师生潜心钻研的默默耕耘,也是他们对创新突破的不懈追求。

团队成员。学校供图
初心源自实践,田野里长出的创意
项目的种子,早在负责人姜彩蕊童年时期就已埋下:“我的家人从事造纸行业,我从小在纸厂长大,亲眼目睹木材原料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波动,可能上个月6000元一吨,下个月就涨价到6800元一吨。更让人痛心的是,市面上超7成的企业都是用木浆作为原料,每生产一吨木浆,就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
这个一直萦绕在她心中的问题,在进入大学后迎来了转机。课堂上,姜彩蕊了解到学校的生物基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支持生物基材料相关的研发、检测与成果转化。一个念头在姜彩蕊的脑海里闪现:“也许我可以做点什么。”

实验室测试。学校供图
这个想法得到了指导老师付存君的大力支持,并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起了项目小组。“老师的办公室成了我们的第一个‘实验室’,团队成员们常常一起讨论到深夜。”回忆起项目起步阶段,一位团队成员感慨道,“我们最初连该用什么秸秆都不清楚,麦秸、稻秆、玉米秆都试过,还特地跑到农村去收集不同品种的秸秆。”
为了摸清市场现状,团队开始了漫长的调研之路。他们走访了重庆、湖北、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的二十多家造纸企业,发放了400多份问卷。“最难忘的是在山东的一家造纸厂,厂长听说我们要用秸秆造纸,直接竖起了大拇指说‘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要是研发成功了对整个造纸行业都意义非凡。’”这样来自企业一线的声音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要做出成果的决心。
历经百余次求索,实验室里的“纸上功夫”
研发之路充满挑战。“最难的是让纸既柔软又坚韧。”姜彩蕊回忆道,在核心技术攻关的第一阶段,团队就遇上了难题。每个人都知道要做什么,但具体上手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原来,市面上大多数现有的生物酶在与玉米秸秆纤维反应时的效果都不太好,团队尝试将多种酶组合使用,结果又导致酶的活性不高反应不充分。“前前后后经历了一个多月,真的快崩溃了。”团队成员指着一叠实验记录说,“这是我们不知道多少次失败的样品,一扯就破。那时候大家都很沮丧,连续一个月的实验没有任何进展。”
关键时刻,学校的全方位支持为团队提供了坚强后盾。
在学校的新材料校企成果需求对接会上,团队与姚献平院士相遇。“院士仔细听了我们的汇报,不仅肯定了研究方向,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产品迭代的核心路径。”在姚献平院士的指点下,团队开启了漫长而枯燥的筛选与测试。最终,从15种微生物酶制剂中找到了最佳配伍,并通过高达120余次的正交实验,打磨出“焕活酶解重塑技术”,成功解决了资源转化率低的问题。

查看生产样品。学校供图
在初步解决了纤维提取率的问题后,团队又卡在了“成纸韧性”这一关。自主开发的纸张强度始终不达标,实验再次陷入僵局。就在此时,在学校的再次牵线下,团队得到了生物质材料领域权威专家黄俊彦教授的悉心指导。黄教授针对秸秆纤维的特性,提出了关键的改性方案,最终帮助团队成功突破了成纸韧性差的技术瓶颈。
与“差不多”较真,工匠精神的传承
实验进行到第108次仍未见突破时,团队几乎到了放弃的边缘。团队成员回忆道:“这时指导老师给我们讲了傅国涛大师的故事,他在一项关键技术上的研究坚持了整整十五年,对比起来我们的几个月根本不算什么。”第二天清晨,大家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实验室。
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体现在研发的每一个细节中。在开发生物基增强助剂时,团队尝试了20余种生物基材料复配方案;在优化漂白工艺时,他们对温度、pH值等参数进行了近乎严苛的精确控制。
“有时候为了0.01%的性能提升,我们要重复整个工艺流程。”团队的质量控制员说,“但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在别人觉得‘差不多’的地方,我们偏要追求完美。”
如今,团队研发的生物基秸秆绿色环保原纸已完成实验室阶段,正稳步推进中试。这项创新技术不仅将秸秆纤维提取率从传统工艺的28%提升至89%,更使AOX(可吸附有机卤化物)排放量降低85%,达到欧盟环保标准。更让团队自豪的是,他们的创新正在产生实际价值,首批30吨产品成功交付重庆汇广纸业有限公司,产值近20万元。项目已直接带动7人就业,申请6项专利,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未来,项目组将以重庆为支点,深耕西南区域市场,逐步构建全国销售网络,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将秸秆纸巾的环保优势推广至全国范围,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