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9日,李阿姨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重庆陈家桥医院神经科,将一面锦旗送到了科室副主任陈权的手中。这面锦旗,记录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医者仁心”。
李阿姨为陈权送来锦旗。陈家桥医院供图
转折:从困境到转机
十多年前,李阿姨的丈夫因突发急性脑梗塞,并伴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被送入一家三甲医院。治疗期间,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表示救治希望渺茫,且手术费用高昂。李阿姨是残障人士,家庭经济拮据,高昂的费用使她陷入两难。
在困境中,李阿姨决定将丈夫转到陈家桥医院试一试。初入院时,患者情绪不稳定,出现抗拒治疗的行为,甚至将检查仪器挥落在地。陈权得知后,没有责备,而是握住患者的双手,对他说:“既然来到这个医院,你就把心放下来,好好治病,我一定尽最大努力把你治好。”
治疗:量身定制与细致跟进
为了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陈权详细查阅了患者此前的所有病历,关注各项检查指标的细微变化。他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情况,制定了一套“精准化治疗+细致护理”的方案,在控制脑梗塞进展、调理基础疾病的同时,也充分考虑患者的家庭情况选择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陈权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从用药调整到护理细节都亲力亲为。在李阿姨的回忆中,陈权医生“是一个多么好的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达到出院标准。
延续:跨越十年的承诺
患者出院时,考虑到李阿姨夫妇行动不便且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陈权主动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他愿意担任他们家的“专职保健医生”。
这个承诺,陈权坚持了十多年。
在此期间,陈权几乎每周都会打电话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和用药情况,并耐心解答李阿姨的疑问。当得知患者用药后出现轻微不适时,他会立即调整用药方案并解释注意事项。
李阿姨夫妇曾多次想请陈权吃饭以表谢意,均被他婉拒。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把身体照顾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在陈权的长期指导和关怀下,李阿姨丈夫的身体状况稳步好转,如今已能自主行走并打理日常起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据了解,陈权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遵循“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的行医准则,用专业的医术和持续的关怀,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袁诗 刘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