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悄然间,重庆绿色金融已交出一份震撼业界的“万亿答卷”。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市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0778.9亿元,较年初新增1949.7亿元,短短半年内完成从“破万亿”到“稳万亿”的跨越。而这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持续赋能、金融机构的主动担当,更是重庆以金融杠杆撬动绿色转型的坚定实践。
制度创新:构建全域改革“四梁八柱”
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精准导航。2022年8月,《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为重庆绿色金融划定了“五年建成多元协同、安全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清晰目标。三年来,重庆以全国首个省级全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构建起“政策引领——标准支撑——数字赋能——闭环监管”的完整制度体系。
在政策层面,重庆先后出台《重庆市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推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从碳排放配额抵质押融资到绿色建筑金融服务,从工业绿色发展支持到转型金融项目目录,形成全链条政策支持矩阵。明确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让绿色金融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数字赋能成为制度落地的关键抓手。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省级绿色金融服务系统“长江绿融通”,集成智能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碳排放监测等核心功能,打通了金融机构与绿色项目的对接“快车道”,为万亿绿色信贷精准投放提供了技术支撑。
运用“长江绿融通”系统,成都银行重庆分行加强对绿色产业的精准有效支持,在绿色基础设施、产业园区、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资源投入,该行在2024年绿色贷款增速达54%。
机构担当:打造专业服务“主力军”
万亿规模的背后,是金融机构的主动作为与专业深耕。如今,重庆已形成“绿色分行+绿色支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特色服务体系,多家银行以专业化布局领跑行业发展。
兴业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的赤道银行,率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作为绿色分行截至9月末累计投放全口径绿色融资680亿元,为企业节约利息近6000万元,绿色贷款余额超184亿元居股份制银行首位;截至10月末,工行重庆分行以1243亿元绿色贷款余额领跑国有大行,其龙溪支行入选首批绿色支行,农行重庆自贸区分行建成重庆业内首家“零碳”二级分行,并被监管部门认定为绿色支行,银行凭借专业化团队实现精准服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银行相继采纳赤道原则,三家地方法人银行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本土金融机构从组织架构到信贷文化全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可持续双挂钩项目。兴业银行供图
内部激励机制更点燃了展业热情。多家金融机构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优惠、差异化经济资本占用管理等方式,让绿色信贷业务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正如工行重庆分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陈勇所言:“从分行重视到个人深耕,绿色金融已成为银行的主动选择。”
产融共生:书写绿色转型“重庆样本”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正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重庆经济血脉。重庆三峡银行拟发行35 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专项支持水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其绿色贷款连续三年保持 50%以上增速,38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较三年前实现翻番;在金融支持下,重庆在工业绿色转型、生态农林牧渔、绿色建筑等领域多点开花,形成“金融支持项目—项目产生生态效益—效益反哺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
金融机构之所以“抢着做绿色项目”,核心在于绿色项目的长期价值。尽管短期收益不及传统对公业务,但绿色项目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风险更低、综合收益更稳定,成为金融机构布局未来的重要赛道。这种“短期让利换长期共赢”的共识,推动绿色金融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自发。
站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的关键节点,重庆市委常委会明确提出,要以绿色金融改革为抓手,放大自然资本与国家级试点叠加优势,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金融力量赋能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万亿绿金答卷不是终点,而是重庆以金融创新推动绿色转型的新起点,未来将有更多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成果,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经验”。(闫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