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第三营业部正在寸滩银龄养老院开展“敬老月”活动。员工王小秋站在活动室前方,耐心地向二十多位老人讲解如何识别AI语音诈骗。老人们频频点头,神情专注,似乎听得很认真。可讲座刚结束,82岁的陈奶奶却悄悄拉住王小秋的衣袖,压低声音说:“你们下次好久来?来的时候,给我带盒白糕哈。”
从“防骗课”到“陪伴课”:看见老年人未被言说的需求
王小秋在寸滩银龄养老院的经历并非偶然。她原本的任务是去普及金融防诈知识,但老人们真正关心的,却是“你们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孩子好久没来看我了”。这些看似琐碎的提问,折射出一个结构性困境:在物质保障逐步改善的今天,老年人的精神孤独、社会脱节与生活支持缺失,正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
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2025年“敬老月”期间,该公司统筹44家支公司,开展“线上+线下”协同的系列关爱老年人活动。

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供图
在渝北区龙山街道,他们联合社区举办“暖心守护夕阳红”主题活动,不仅有医生讲授糖尿病防治知识、提供义诊,还组织重阳节蛋糕分享会;在忠县忠爱养老院,保险公司员工鼓励老人即兴表演节目。这种“非功利性”的陪伴,精准回应了老年人对“被看见”“被关怀”的渴望。
这不是一场孤立的对话。从寸滩养老院的一堂课,到“敬老月”活动;从“孝老安康”工程十年如一日的赔付数据,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等金融产品的落地;从线下“尊老驿站”的适老化改造,到线上“银龄艺韵”书画摄影展的温情互动——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正以央企责任为底色,以保险服务为支点,撬动一场关于“如何老去”的社会责任实践。
从“孝老安康”到长护险:以保险机制织密养老保障网
如果说情感陪伴是养老服务的“软性支撑”,那么保险产品与制度设计则是坚实的“硬核保障”。
自2014年启动“孝老安康”保险保障项目以来,公司聚焦老年群体高发的意外风险,为高龄、高风险老年人提供普惠型意外伤害保险。截至2025年10月,“孝老安康”保险保障项目已累计为424.13万名老年人提供风险保障,服务覆盖全市多个区县;共为6.8万名老年客户完成理赔,累计支付赔款超1亿元。
然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仅靠意外险远远不够。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和失能风险上升,长期护理需求日益凸显。为此,中国人寿将目光投向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积极参与政策试点与服务创新。
在重庆市璧山区,中国人寿作为长护险的经办机构,率先推行“网格化服务模式”:将全区15个镇街划分为4个服务网格,联合医保、民政、残联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实现“政策找人”而非“人找政策”,大幅提升政策触达率和服务效率。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为全市1.02万名重度失能人员累计支付长护险待遇达1.59亿元。
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也进一步丰富了养老保障的多元化路径。自2022年11月起,重庆等36个城市纳入国家个人养老金先行试点。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积极响应,迅速推进业务布局。
旗下产品“国寿鑫享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入选行业首批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随后“国寿鑫颐宝两全保险”等多款产品相继上线,形成涵盖稳健增值、身故保障、养老领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群的个性化需求。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累计规模达2.35亿元(精确值:23547.39万元),市场占比达42.26%,位居行业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的养老意识正在觉醒:截至2025年,90后投保养老险人数同比增长14.9%,反映出产品设计对新生代需求的精准回应。
从“孝老安康”意外险,到长护险制度实践;从专属养老保险,再到个人养老金账户建设,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正逐步构建一张覆盖“健康——失能——长寿”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网络。这张网,既是金融工具的系统集成,更是社会养老安全体系的关键一环。
从“柜面改造”到“15分钟养老圈”:让服务真正抵达老人身边
再好的产品,若无法触达用户,也只是空中楼阁。
为此,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在全市44家柜面完成数字化适老改造,打造“尊老驿站”:配备老花镜、放大镜、血压仪、轮椅;95519客服热线自动识别60岁以上来电,优先接入“重庆方言”座席,人工接入率达99.04%;寿险APP上线“尊老模式”,简化操作界面,支持语音指令。
服务不止于线上。在大足区,公司建立“落实到镇、包干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组建20多人的保险服务专员队伍,做到“宣传到村、服务到户、理赔到家”。自2016年起,已为全区27个镇街的9万余名农村老人承保老龄保险,提供1.9亿元风险保额。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主动融入地方政府的养老生态。2025年9月,重庆启动首届养老服务消费季,发布《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消费补贴方案》《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补贴政策》等一揽子惠老措施。中国人寿万州支公司联合区老龄委设立“孝老安康”咨询台;合川支公司邀请退伍军人参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地;巴南支公司走进光荣院慰问老兵……这些行动看似分散,实则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这种升级,回应了老年人“离家不离社区”的普遍愿望。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分公司的养老实践,是一场从“产品供给”到“生态构建”、从“经济补偿”到“情感支撑”、从“企业行为”到“社会责任”的深刻转型。这场转型或许无法彻底解决中国养老的所有难题,但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当国家、社会、企业与家庭形成合力,当金融工具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银发时代,依然可以有尊严、有温度、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