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1日,由重庆市民政局组织的“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主流媒体采风团走进重庆市大足区,在大足区棠香街道、宝顶镇、拾万镇的田间地头与文化场馆里,实地感受“乡村著名行动”如何唤醒沉睡的地名文化,并将其转化为驱动乡村文旅、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以前村里有些道路、水塘,大家随口叫,游客常常找不到路。现在每条路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手机上一搜就能导航到门口,游客的体验感更好了。”在棠香街道,一位正在“棠香人家”景区摆摊的农户笑着说。他口中的“身份证”,正是海棠街道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成果缩影。海棠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已完成多条乡村道路命名,有效解决了乡村道路、特色产业点有地无名或名称不规范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游客出行与产业发展。
在宝顶镇,地名工作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走进宝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宝顶镇乡情馆),有关区划历史沿革、区域界线、地名故事等内容逐一呈现,与石刻文化展厅、“石刻乡里”电商直播平台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集思想引领、文化保护、乡村振兴服务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宝顶镇通过这个平台,直播推介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宝顶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宝顶镇实施的“地名+文旅”策略,将宝顶山石刻、香会民俗等核心资源串联成线,推出主题旅游线路,有效带动了全镇村民增收。
“拾万镇以前靠煤矿经济发展,现在将地名工作与产业振兴紧密结合,在转型中走出了地名兴农的特色路。”拾万镇相关负责人说,拾万镇在乡村产业品牌中融入地名元素,目前已培育拾万香、尊香园皮蛋等地名优质农产品品牌5个,获得绿色认证4个。同时,通过“地名+直播”“地名+电商”模式,拾万镇举办专场直播17场,带动销售大米3000多斤、皮蛋近万枚,有效提升了地名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从规范地名“解民忧”,到“地名+文旅”“地名+产业”,大足区的“乡村著名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目前,大足区已完成624条乡村道路命名,制作安装各类乡村地名标志1000余块、二维码门楼牌26万余块;采集乡村地名和兴趣点3955条,实现了有地有名、有名有标、助农导航无盲区。同时,大足区大力实施“地名+”行动,打造古龙茶叶等20余个地名优品,培育拓展17个地名文化旅游点,培育特色美食品牌30余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谭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