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用郁山盐井的开凿故事学数学测量,用丹砂炼制的历史线索串语文文言文,这样的课堂既有趣又有料!”近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小学的“丹韵”课堂展示现场,六年级学生张悦的分享,道出了师生们的共同感受。
作为巴渝盐丹文化发源地之一,郁山镇的盐井开凿、丹砂炼制历史已逾千年,郁山镇小学依托这份千年文化底蕴与“弘扬深厚人文传统、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量身打造“丹韵”课堂建设行动规划,以文化为魂、以课堂为基,绘就新时代乡村教育提质增效的新图景。
学习方式与文化情境深度绑定
“‘丹’是成果,喻指课堂要淬炼的知识精华与人格品质;‘韵’是过程,象征教学如‘春诵夏弦’般张弛有度。”郁山镇小学校长黄成维在解读“丹韵”核心理念时表示,这一概念并非凭空创设,而是深度融合了学校“读书如炼丹”的学风、“春诵夏弦,育人造士”的教风,以及郁山镇独有的盐丹文化。
在“丹韵”课堂的框架下,“以学为中心”成为不变的核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炼丹”过程的引导者、“弦歌”节奏的把控者——通过“孕丹五韵”课堂流程,将“自学、互学、展学”的学习方式与盐丹文化情境深度绑定。
在“启韵·温故生趣”环节,教师会用“盐商如何计算运盐成本”这类本土化设计≤3分钟的情景问题导入;“探韵·析疑共研”是课堂的核心环节,设计分层探究任务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盐井开采方案设计”,经历“自学-互学-展学”的标准化流程,碰撞思维火花。
这种“文化+课堂”的融合模式,不仅让知识学习有了温度,更让本土文化的传承有了载体。
“以前备课只关注知识点,现在要先想‘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素养’‘怎么用盐丹情境让知识活起来’。”学校六年级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总结,道出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全链条保障助力赋能减负
“丹韵”课堂的推进,离不开全链条的保障体系。郁山镇小学围绕“师资、管理、教研、课堂、数字、科研、成果、评价、人才”九大维度推出系列行动。
在师资赋能方面,学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技术融”的模式:分批次选派12名教师前往“1+1+N”教共体领头校跟岗学习,邀请市、县级专家入校开展专题培训,组织“AI+课堂”实操比赛,让教师从“会用技术”到“善用技术”。青年教师李大开在跟岗学习后,将“小组合作评价表”引入课堂,设计的“盐丹文化主题小组合作课”成为校级示范课,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
教研与管理协同方面,学校实行“校级、中层领导年级承包制”,通过每周至少听1节“丹韵”课、每月组织1次专题研讨,形成“观察-研讨-优化”的闭环;各教研组将“书写、阅读、作业”三大常规行动融入备课,如语文课会设计“盐丹古诗书写指导”,数学课会布置“盐井测量实践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习效能。
如今,走进郁山镇小学的课堂,随处可见学生自主探究的身影、盐丹文化的元素、数字技术的应用。郁山镇小学党支部书记张国胜表示,未来还计划联合当地各部门,开发更多“行走的盐丹课堂”,让新卓越课堂的种子在千年古镇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杜宜平 王世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