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
重庆巫山,长江三峡中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其立体层次与未来风格融为一体的天际线上的那一片天空,几抹云彩瑰丽神秘,值得世人仰望。
龙骨坡遗址,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1984年,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专家黄万波及其团队在巫山庙宇镇新城村西南坡发现并出土204 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成为我国境内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填补了中国和亚洲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它也是欧亚大陆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巫山人’到底是猿还是人?”黄万波团队于2025年8月启动第五次发掘,将会为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揭示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科学信息,也有利于梳理其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代表巫山大溪文化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和固化巫山人类文明发展的链条。
天下巫峡,全球罕见的大河峡谷。万里长江涌流于巴渝大地的奇峰异壑,滔滔江水从夔门天险夺路而出,便来到了长江三峡中的第二峡巫峡。幽深秀丽的百里巫峡,西起巫山的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的官渡口,两岸奇峰陡峻、峭壁屏列,层峦叠嶂、绵延不绝,烟云氤氲、千姿百态,是长江三峡中高峡最为齐整连贯、诗情画意最为浓郁的世界级画廊。巫峡“峡中有峡”,其中跻身全国首批5A级景区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巫峡亦是闻名遐迩的“天下绝景”。“放舟下苍山,心在十二峰。”以神女峰为代表的巫山十二峰峭立嵯峨、蔚为壮观,古往今来引无数游人为之倾慕和陶醉。
长江三峡的神话传说离不开县城以东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巫峡核心景区的神女峰。青峰翠屏间,一根人形石柱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绰约多姿的美丽少女,故名神女峰。每当云蒸霞蔚时,她便好似披上了绮丽曼妙的薄纱,脉脉含情,楚楚动人。陆游《入蜀记》是这样记述她的:“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大、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绝,宜为仙真所托。”
巫山高峻、巫溪深长,云雨幻化间,滋润了历代无数迁客骚人的生花妙笔,留下的诗篇灿若繁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巫峡》诗中云:“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说的是巫峡的地理特征,也在礼赞巫山诗词的文学地位。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苏轼、陆游等在此都留下了精彩篇章,吟咏赞美巫山的诗歌在6000首以上,它们与浩浩长江同频共振,形成了一条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江河。
巫山天空中的那些云彩着实迷人、令人艳羡。全国2800多个县市,能够拥有其中之一者已属凤毛麟角,而巫山是同时拥有,真可谓是得苍天的垂青和厚爱。
二
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巫山肩负着护卫母亲河“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责任。近20年来,巫山人孜孜以求、久久为功,踏石留印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一起成长的新路。
当地朋友吴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巫山通”,他给我讲述了脆李书写生态传奇的故事。
巫山全县面积295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6%,石漠化问题较为严重。县域内长江浩荡、高山连绵,峡谷深切、坡陡崖峻,既造就了巫山的壮阔大美,也注定其地面岩石裸露、土质瘠薄,生态环境先天不足。最典型的是曲尺乡,石漠化土地占到总面积的七成,石头山“一眼望不到头”,村民们祖祖辈辈只能依靠“三大坨”即洋芋、苞谷、红薯维持生计;石漠化地貌“关不住水”,几乎是年年有旱灾,雨季还易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然,因为巫山脆李这颗‘生态宝贝’,今天的曲尺乡已经旧貌换新颜,昔日鸟不拉屎的石头山变成了绿色生态的花果山,你老兄要不要亲自去看一看?我乐于亲自陪同。”吴先生眼神友善,幽默中有期待。
主人的盛情哪能辜负呢?我拉起他的手,毫不犹豫地上了车,一边沿着滨江公路向着瞿塘峡方向的曲尺乡进发,一边继续听着他的情况介绍。
县林业部门与西南大学等高校组成的专家团队历经4年的试种比选,以破解石漠化千年难题为突破口,选中了耐旱固土、品质优良的本土品种巫山大李子,从本世纪初叶开始在曲尺乡试种,技术员队伍进驻长江两岸的各个村组,“包供苗、包栽植、包管护、包成活”,对村民开展手把手、心贴心的具体指导。试种成功后,2005年开始在曲尺乡重点发展。2015年在全县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推广种植。
老吴在乡镇和林业及县级文化宣传部门工作过,讲述过往专业又实在。他说,指导是很具体的,每一个“包”字都意味着艰苦细致的工作。比如,“包供苗”,就是由专家团队杂交育种、定向选育,从柑园村树龄超过半个世纪的母树上采集枝条,就近开展高接换种,精心培育出种苗送往村民的手中和地头,确保优质种苗落到实处;“包栽植”,就是为确保种苗扎稳根系,基层干部和技术员发明了“大窝客土”种植法,即在岩石间凿出80公分大小的树坑,从山下背来腐殖土,混合秸秆、羊粪改良土壤,再用石块砌成“鱼鳞坑”截留雨水和涵养土壤,这样栽活的每一棵脆李都是一座“微型水保站”,根系锁土、枝叶挡雨,“土壤癌症”石漠化就这样在“当代华佗”的回春妙手间一年年地治愈和康复,荒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变成了金山,“真的是人不负青山、青山绝不负人啊!”
老吴的真情讲述令我感动和钦敬。如今,曲尺乡的石漠地表都披上了绿装,全乡最初的几百株种苗已蝶变成绿意盎然的万亩果园,且生态价值转化成了经济价值,去年的脆李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超3亿元,人均收入17000元以上,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越野车缓缓驶入了权发村,老吴说这是全县首个脆李亿元村,我们便下车想随便走走看看。不曾料想的是,路过挂有巫山县乡村振兴学院曲尺分院条牌的一栋楼房前,老吴邂逅了其好友、村党支部的孙支书。孙支书说院内正在搞脆李种植技术培训,老吴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将了他一军:那好噻,果农在里面培训村民,你就在外面培训我们嘛,请你给我们讲一讲权发村在发展巫山脆李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
朴实的孙支书笑了,略作沉思,便说了起来。他说村里的脆李皮薄肉甜、口感清脆,深受市场欢迎,他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数字技术的加持是关键。
孙支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施肥浇水是跟着感觉走,遇上病害旱灾等就一筹莫展,现在不一样了,过去的“望天收”变成了“掌中控”,该打药还是该浇水,“手机上一点,数字管护说了算”,省心省事多了。这得益于县里统一搞的“巫山脆李大脑”,它精细地提供从果子萌芽期的土壤温湿度到种植管护、采摘全过程的智能化、保姆式服务。
老吴也高兴地补充说,目前全县已有4000多户果农接入数字系统,覆盖种植面积23万亩以上。科技确实为巫山脆李高质量发展和拓展海内外市场提供了强劲动能。他举例讲起了今年7月5日在巫山机场举行的巫山脆李开园仪式的故事:
一群载着脆李的无人机降落机场,静候一旁的机器狗立马背负果箱向停机坪进发,半小时后,脆李专机准时抵达,赓即,一箱箱鲜果迅速有序地装满机舱,专机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起飞,标志着2025年脆李航班顺利启航,由此开启了巫山“水陆空铁”多式联运立体物流机制,推动巫山脆李更快更好地送往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
新质生产力赋能巫山脆李别开生面的开园上市仪式,在炫酷的现代感中洋溢着神女故里的诗意和浪漫,巫山的脆李产业怎能不发展和壮大呢?
目前,巫山脆李绿遍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2亿元,先后荣获“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国家标准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气候好产品”,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培训暨现场会上的8个典型案例之一。今年5月,巫山脆李连续7年位居全国李子品类第一,成为中国李子的第一品牌,品牌价值突破105亿元。为追求价值的最大化,巫山还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年年举办李花节,带动2万余户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石漠化治理与民生改善相融互促,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小果子做出了大事业”,巫山脆李已成为重庆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巴山渝水要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球影响力的生态特色农业品牌和中国脆李现代产业高地,让“生态宝贝”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立于权发村的高山向南眺望,我仿佛看见了巫峡入口处的柳坪村,那是唐朝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采风的最爱,诞生了他那千古流芳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余音绕梁而千年不绝,由此我突发奇想:假如刘刺史梦得兄穿越历史故地重游,知悉脆李的故事并饱览今日巫山生态美、百姓富的绚丽画卷后,他的竹枝词还会那样以谐音书写含蓄,传达希望中有疑虑、欢喜间有担忧的微妙纠结心绪吗?
也许还会那样,也许会有改变,也许改变会使他回归其清新雄健的诗歌风格,用原汁原味的巴渝民歌竹枝词来直抒胸臆,写出明快活泼、特色鲜明的诗歌并传诸于后世。
三
很年轻的时候,我看过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红遍全国的影片。片中三峡地区那些绚丽的红叶,几十年来一直在我的心头摇曳,如今深入实地,我收获了新的认知:三峡红叶冠中华,巫山红叶半三峡。
观赏红叶,“北有香山、南有巫山”,北京海淀公园里的那160公顷香山红叶与重庆巫山江峡相拥间漫山遍野的红叶能够相提并论,那是因为它俩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
巫山人对红叶的炽烈热爱,既有誓把“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从影片中的诗句变为实景的坚定追求,更有作为长江母亲河守护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者的自觉担当。
近些年来,县里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力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土绿化重点生态工程,累计造林180万亩,石漠化治理122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68%,境内长江干流连续8年保持Ⅱ类水质标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巫山拥有了一张生态保护的“国际名片”。
令我感佩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自觉站在神女文化和诗歌文化的高点,把审美的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有力推动了山水人城、农旅文商的协调互动与高质量发展。目前,以黄栌为主的200多种红叶植物构成的巫山红叶景观林达到200万亩,依托三峡红叶节等文旅IP,全县年吸引游客超过一千万人次。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和精心呵护,净了江水、绿了两岸、美了生态、富了千家万户的巫山百姓。
一直陪同着我们的吴先生也感奋地说,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是巫山的两大优势,县里正全力把两大优势转化成壮大文旅第一支柱产业和强县富民的胜势,巫山红叶也会打造成享誉中外的知名品牌,助推巫山加快建成世界级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据他介绍,巫山推动文旅发展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两大抓手,一个是2007年以来年年举办的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一个是2012年以来年年举办的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红叶满山、光景交织,以旅彰文、以文塑旅,2007年以来,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带动15万群众吃上了“文旅饭”;巫山入选9条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荣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提高了在长江流域文化旅游中的辨识度,红叶节和电影周已成为重庆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新品牌。
“时间还早,我们去看看村民是怎样吃上‘旅游饭’的好吗?”老吴的介绍让人振奋,我不禁主动地提出问题来。“当然好嘛,我们县去年收入上10万元的乡村客栈及农家乐就有700多家,就近的范例是目涯民宿,我们就去那里看看吧。”
车在风景如画的神女天路上平稳穿行,经过著名的巫山云雨康养旅游度假区,大约十分钟,我们便到了柳坪村鹰嘴崖下的目涯民宿。
这真是一个放空发呆的上佳去处,高约200米的陡崖下,是一块千峰万壑间少见的高山台地,原始的苍凉间弥漫着远古般的宁静。
在服务生的引导下,参观无涯美术馆、悬崖咖啡馆和体量精致的客房区后,我便独自漫步于洋溢着朴野气息的草坪,然后在秋霜般晶亮的芭茅草的一路簇拥中,走进空旷的荒原剧场,登上了峡江美景尽收眼底的台地最高处。
于群峰之巅背负苍穹俯瞰,巫峡谷深峡长,长江迂回曲折,空中霞雾迷离,云雨灵妙神奇,美丽的神女峰若隐若现,仿佛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晶亮的太阳雨下,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云蒸霞蔚、如梦似幻,令人分不清这里是人间大地还是天上仙界。
这时,微风送来诵读声:“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襄王谩说阳台梦。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怎捱十二峰。”哦,是元代马致远的南吕宫小令《四块玉?巫山庙》,仿佛被时间遗忘的古老的山巅之上,哪来如此深情动人的吟诵人呢?
寻声拜访,是临崖处核桃树下荡着秋千的帅哥,一位在杭州做代码编程的企业家,说是前段时间太累了,就自己给自己放假,慕名来到目涯,想在一窗云影、数日清闲间仔细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养足了精气神,再回去打拼做最好的自己。
文理兼容的才子真的是读懂了马翁。小令咏叹的是楚襄王梦遇神女的故事,字句空灵玄幻,意蕴扑朔迷离,欢爱难久、好梦不长,无常的人生怎敌得过巫山十二峰的恒常呢?虚实交错间,历史追思中,它启示我们的难道不正是应该抓住当下吗?
主人行前请我们共进晚餐,我们当然也乐得客随主便啦。
餐食都是他定的巫山“地标性美食”。先上果盘,巫山脆李果脯、巫山恋橙、秋月梨和一碟梨膏“四件套”。然后上主菜,配以巫山花椒、“七姐妹”辣椒、魔芋、土豆等的巫山烤鱼,蒜香、麻辣、泡椒和纸上烤鱼、炭火烤鱼各上一个大盘,干香油润、外酥里嫩,让人大快朵颐。
酒是当地特产“高峡李遇”。老板介绍说,它以巫山脆李为主要原料,融巫山深处纯净山泉与千年古法酿制而成,纯正柔和、甘甜清香又余味绵长。说到这里,他幽默地开起了玩笑,说是大诗人李白当年夜宿巫峡人家,因人生地不熟喝了“崴酒”而情绪低落,第二天一早便在《宿巫山下》一诗中抱怨“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崴酒”伤胃、心情不爽,强化了当年仕途不顺的李白内心涌动的愁思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为此他深感内疚,要代当年的巫山朋友喝一杯酒向诗仙道歉,请我们作陪一起干杯。大家哄堂大笑,高兴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主食吃的是细腻味美、白如银丝的巫山水口钮丝空心面,末了每人还送上一小碗清香滑嫩的“中华名小吃”巫山翡翠凉粉。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握别商务繁忙的主人,我们便漫步江畔打望风景。
远处依稀可辨的是长江北岸巫山主城区层层叠叠映入天际的城市轮廓,与其隔江相望的是可零距离观赏巫峡漫山红叶和漫天云雨的三峡龙脊徒步线路,近处则是紧邻小三峡和神女景区下巫峡口的江东新城,展示着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成为今日巫山的迎客厅,而近在咫尺的江面上,一艘造型现代时尚的沉浸式情境游轮正缓缓经过,宽阔的帆板上几个健硕的汉子正微笑着朝向我们吟唱龙骨坡的抬工号子,节奏是那样地规整,旋律是那样地沉稳,一如我所认识的巫山朋友。
此时,夕阳的光芒洞穿灰褐色的云层,万千金黄、黛赭的线条畅直地喷涌而出,奔泻于屏列的奇峰峭壁之间,洒于高峡平湖之上,漾起纯净得让人心悸的朵朵光影,气象雄浑而崇高,气度壮美又圣洁,这一派因人而美、天人合一的峡江山水,铅华洗尽、珠玑不御,真的是世所罕见的天下美景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
(张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