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举办,吸引了全国60余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新时期“纲要”课教学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开幕式上,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怀勇在致辞中指出,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搭建全国高校交流平台,为“纲要”课改革创新注入新智慧。
重庆市高校思政课“纲要”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潘洵强调,“纲要”课作为思政课核心课程,肩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职责。融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应立足历史、理论、实践三大逻辑,将“十四五”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与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
重庆市教委宣教处处长李林齐介绍了重庆市近年来在思政课建设尤其在“红岩思政”品牌建设方面的举措与成效,希望本次会议能有效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助力培育时代新人。
在主题报告环节,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纲要”分教指委主任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金龙从规划治国、中国式现代化脉络、“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规划遵循的原则四个方面阐释教学重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宪明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现代化探索历程,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源于百年党史的深厚积淀。其他几位专家分别从红色资源利用、“十四五”成就的教学价值以及“问题链教学法”实践等角度,分享教学思路与方法。
专题交流环节汇聚了九位专家学者,从文化建设、教学方法、历史逻辑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兰州大学教授张新平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体现“五性”特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安增强调要精准回应学生的核心关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燕山大学教授柴勇、中南大学教授王翔、福州大学教授谢菲等嘉宾,分别从历史方位、党的全面领导、历史思维、战略定力、规矩意识等角度提出教学建议。浙江大学教授段治文则系统梳理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十二条政策线索,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参考。
在教学展示环节,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刘熠等六位一线教师进行了现场教学演示,内容涵盖西安事变中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传播、地方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等主题,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课程设计。
闭幕式上,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商爱玲从五个方面对会议成果作了系统总结。一是锚定核心: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教学融入逻辑,将战略意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二是接续奋斗:以“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规划衔接历史教学,将历史视野与现实关切相统一;三是铸魂育人: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四是回应关切:立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深化教学实效,将问题意识与担当作为相接合;五是凝聚共识:明确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使守正创新与行稳致远相得益彰。
西南政法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庆市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研讨成果转化,加强与全国高校的合作交流,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西政智慧和力量。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纲要”分教指委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与重庆市高校思政课“纲要”分教指委联合承办。
(晏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