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30日,重庆大学召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会,正式发布《重庆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N”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行动计划》简称“7654”计划,即,通过实施7大行动,培养6大领域,具备5C核心能力的4类人才。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学校将通过实施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焕新、卓越教师成长发展支撑等7大行动,以及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重塑课程教材体系等10项核心任务,分阶段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目标。到2029年学校建校百年之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教育强国建成之际,这一培养体系将全面形成。
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突破了传统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分段培养的模式,着力推进本研贯通培养。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猛介绍,过去本研贯通主要针对大四有读研意愿的学生,如今学校将从大一、大二就开始选拔优秀学生,构建选拔 - 培养 - 评价的新机制,重塑课程体系,集成师资、科研平台等核心培养资源,破除唯绩点的评价方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生态,构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已出台专门文件,将通过“一院一策”的方式全面推进本研贯通方案的实施。
在推动科研与实践深度融合方面,重庆大学通过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等举措,强化产教融合。该校电气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任博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通过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他在过去三年深度投入到广东电网的重大科技项目中,其研发的配电网故障自愈系统已在南方电网多个地区推广应用,并出口至海外多个国家。任博表示,这一过程让他深刻理解了科技创新从理论研究到工程落地的全过程。
针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大、类型多的特点,重庆大学打造了学术型、专业型协同发展的培养生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研究生院院长谭晓衡介绍,学校增设了一批急需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并在招生计划上予以倾斜。同时,实施“潮汐招生”模式,建立立体化动态考核机制,还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模式,实施学术论文和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双轨评价机制。今年已有两位学生以实践成果成功申请到学位,实现了学校的首例突破。
近年来,重庆大学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持续优化调整。自2020年以来,学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点11个,实现了医学、交叉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予点的突破,同时调整撤销了14个需求不足、低水平建设的学位授予点。本科招生专业数量也从100余个优化至86个,未来计划进一步控制在75个左右。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表示,学校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项探索,包括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其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重大经验”。此次《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入了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
(记者 秦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