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绘“鹦鹉螺号”水下载人的神奇能力,现在人类潜艇早已遍布大洋;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采集岩石重元素打造核聚变行星发动机,如今中国的“人造太阳”有望2027年竣工,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装置。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幻想随创新洪流不断演进,逐步走进现实的同时,又为科技突破指引方向。科幻、科普、科创早已成为创新发展的三驾马车,要加速前行,必须推动三者协同并进、动态平衡。
近年来,重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系统推进“科普筑基、科幻赋能、科创驱动”的融合发展体系。10月以来,2025重庆市科协年会系列活动在重庆火热开展,合成生物学、类器官制造、未来智能社会……院士专家们不仅带来全球前沿的科技视野,还推动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深度对接。从灵感激发到成果落地,让我们看到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科幻提供想象力,科普创造生命力,科创带来生产力,重庆不断实践探索“科创、科幻、科普”融合之路,勾勒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清晰路径。
科幻点燃创新火种,为科普与科创点亮思想灯塔。2025重庆市科协年会期间,在“科幻助力科普发展交流”专项活动中,院士专家、科幻作家与青年学子展开跨界对话,探讨科幻赋能科普发展的实践路径。不同于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此次活动通过故事化、场景化的表达,降低了公众理解科学的门槛,也让青年学子在深度探讨中萌发创新热情。这种模式,让科幻不再局限于文学创作,成为连接大众与科技的纽带。
科普搭建转化桥梁,为科幻与科创培育肥沃土壤。2025重庆市科协年会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多元科普活动,打破了人们“科学只在实验室”的刻板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深入解析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王家功分享了先进材料对产业变革的重要意义……这些活动不仅将科创成果转化为“科普展品”,更通过“院士与中学生对话”“设立专题展区”等丰富形式,让科学精神渗透到社会肌理。
 科创实现落地生根,为科幻与科普提供实践舞台。本届年会另一大亮点在于紧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13场专题沙龙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核心赛道,促进了前沿思想与产业实践的碰撞;“人工智能与文旅实验室”等新项目现场签约,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而这正是“三科”融合的最终归宿与价值体现:科幻的前瞻构想,通过科普的传播与启迪,最终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实现价值。本届年会活动设置与重庆产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让“三科”融合不再是概念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三科”融合是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将科幻的创意传播属性、科普的知识普及属性、科创的技术创新属性三者深度结合,从而形成“技术支撑-创意转化-知识传递”闭环的协同发展模式。它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赋能,让科技成果更易被理解、更具传播力,同时反哺创新灵感。
“十四五”以来,重庆大力构建以重庆实验室为引领、国家级基地平台为核心、市级科创平台为支撑、新型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市域科创平台体系,启动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3个重庆实验室,培育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域新质创新平台,市级以上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297家。“三科”融合为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前瞻性的科幻拓展技术影响,以科普研判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展品——消费产品”高效转化。而这种转化能力,正是重庆从“资源集聚”迈向“高地引领”的核心竞争力。
当科幻的星辰大海照亮创新方向,科普的涓涓细流滋养人才土壤,科创的参天大树支撑产业未来,我们相信,沿着“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的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道路,在不远的将来,重庆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出一份闪耀全国的创新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独特的重庆智慧。(张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