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重庆,红岩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浸润着每一寸土地,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重庆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10月30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重庆市沙坪坝区与璧山区,带领采访团成员在历史遗迹中追忆峥嵘岁月,在乡村变迁里感受精神传承,沉浸式体验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耀眼光芒。
红色地标:永不褪色的红岩精神
“重庆大学防空洞在战时不仅是实体的堡垒,更是精神的堡垒。正是有了它的庇护,重大师生学者才能保存力量、服务抗战,它是红岩精神最生动的注脚。”重庆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郑恒毅说。
重庆大学防空洞始建于1937年,位于沙坪坝区重庆大学A校区,经过三线建设时期及人防工程建设后,总面积达一万四千平方米,是全国高校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防空洞之一。抗战时期,日军对重庆展开长达六年的无差别轰炸,仅1939至1941年,重庆大学校园就至少遭受六次日机轰炸。然而,轰炸的硝烟从未熄灭师生们的求学与抗争热情,每次轰炸过后,学校总能迅速收拾残局、恢复上课,用“愈炸愈强”的姿态诠释着红岩精神的坚韧。
时光荏苒,红岩精神并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愈发鲜活,成为沙坪坝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走进重庆大学防空洞,墙壁上陈列的一张张珍贵历史照片,将采访团成员瞬间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轰炸来临时群众匆忙涌入防空洞的紧张身影,有轰炸过后校园建筑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透过这些定格的瞬间,仿佛能清晰听到远方敌机的轰鸣声,深刻感受着当年师生们在困境中坚守的不易。
在沙坪坝,像重庆大学防空洞这样的红色文化地标还有很多。据悉,为深挖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富矿,沙坪坝联动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挖掘抗战故事与红色文化内涵,推出《嘉陵江上》《五月的鲜花》等抗战音乐解析系列短视频,以音乐解析的形式,讲述沙坪坝历史、唤醒历史记忆、传递民族精神。
精神传承:“红马甲”点亮乡村振兴路
从沙坪坝区的红色历史地标转向璧山区的乡村田野,红岩精神的传承有了更贴近生活的鲜活表达。
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曾是一个青壮年外流、发展动力不足的“空心村”,如今凭借艺术乡建的创新实践,这里成功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而这华丽蝶变的背后,离不开一抹“红马甲”的默默守护——国家电网重庆电力(璧山综合)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以下简称: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他们用可靠的电力保障,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红岩精神在田野间落地生根。
走进将军村,身着红马甲、头戴安全帽的电网工作人员穿梭街巷,入户检查电路、排查安全隐患,用专业服务保障村民用电。“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无论刮风下雨,全天24小时响应,就是要让村民用好电,让乡村发展不缺电。”国家电网重庆璧山供电公司八塘供电所所长邹红军说,为让电力设施跟上乡村发展的节奏,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作为,投入60万元对将军村的电力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搬迁改接2.5公里10千伏线路,新装并增容5台变压器;为解决游客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在村旁建充电站解决出行难题。
“我们项目的用电设施,全由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全程改造!”重庆德满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彭登伟说,从项目规划到运营,只要有用电需求,一个电话,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就第一时间到场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马甲”。邹红军表示,服务队每一次上门服务、线路检修,都是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传承。他们以初心、责任与担当点亮万家灯火,让红岩精神在乡村振兴图景中熠熠生辉。(谭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