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8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媒体团走进活动首站——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近距离感受这支“智慧桥梁团队”的青春力量。
实验室里,一台顶着磁传感圆环的正方体机器正沿着管道缓慢攀爬,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国内首台免励磁检测装置,能够立体化精准诊断吊杆腐蚀与断丝问题。”团队“90后”成员、工学博士后夏润川介绍。
活动现场。何赛格摄
拉吊索是桥梁的“生命线”,内部钢丝若发生腐蚀断裂,轻则削弱桥梁承载能力,重则引发垮塌事故,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过去检测拉吊索,或直接切开保护套观察,不过会破坏吊索结构、缩短使用寿命;或用漏磁检测法,但仪器沉重且检测效率极低。”夏润川说,团队研发的免励磁检测装置,不仅解决了传统检测“看不见、测不准、流程繁”的痛点,更凭借“体型小、重量轻”的优势,将检测效率大幅提升,一天就能完成超过十根拉吊索的状态检测。
如今,这项成果已通过检验,陆续应用于重庆马桑溪长江大桥、南纪门轨道大桥等桥梁的“体检”工作,为城市桥梁安全保驾护航。
在桥梁建设领域,这支青年团队同样展现出“敢啃硬骨头”的担当。在参与贵州德余乌江特大桥建设时,团队曾遭遇一场“硬仗”:已吊装完成的结构中出现远超预期的技术难题,施工人员用原有方法反复调整一个月,仍无法完成安装,工程进度严重受阻。“关键时刻,团队决定自主研发新技术。”夏润川说,团队以工地为实验室,边研究、边测试,利用工人休息间隙处理数据,深夜仍坚持采集信息,最终推动项目突破瓶颈。“采用新技术后,仅用两天就成功解决了问题!”
夏润川说,德余乌江特大桥合龙时8根弦杆对齐偏差全部小于2毫米,全桥22万颗螺栓通孔率达到100%,为该桥荣获“全球最佳桥隧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样的攻坚故事,在“智慧桥梁团队”扎根西部的三十余年间并不少见。如今,以夏润川为代表的青年力量不断加入团队,他们以坚毅直面失败,用创新突破瓶颈,在桥梁“精准建造——状态感知——性能提升”全链条关键技术领域攻坚克难,让红岩精神在科研一线焕发新活力。(谭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