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委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湿浊痰饮类病理论研讨会在重庆江津开幕。作为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伯礼国医大师湿浊痰饮类病理论研讨会”同期举办。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天津、新疆、湖北、四川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提出的“湿浊痰饮类病”理论,从理论本质、实际应用到科研突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慢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
研讨会现场。江津区中医院供图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江丰教授在主题报告中,详细解读了“湿浊痰饮类病”理论的核心要点。他指出,“湿浊痰饮类病”理论是张伯礼院士针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慢病高发的严峻形势,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与思考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它把湿、浊、痰、饮看作是“津液异化”产生的相关病理产物,虽然它们形态和性质有所不同,但都属于阴邪。同时,明确了这四者的演变规律,这为临床医生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治疗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江丰教授表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张伯礼院士为解决社会重大健康问题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为理解现代复杂的慢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中医视角和分析方法。
在临床实践分享环节,多位专家分享了该理论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成果。与会专家在研讨会现场积极交流,纷纷表示“湿浊痰饮类病”理论是应对当代慢性疾病挑战的重要学术创新,深入挖掘和广泛应用这一理论将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体系。
在总结发言中,江丰教授呼吁更多同仁加入这一研究领域,将理论融入临床与科研实践,通过长期共同努力推进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贡献中医智慧。(申敏 严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