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应用型人才与广袤田野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2019届服装与服饰专业毕业生浦思,用一场惊艳国际的时装秀给出了答案。
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上,浦思带着她的“乌蒙村秀”惊艳亮相。以“乌蒙谧境・时尚新生”为主题,她将贵州盘州彝族千年服饰文明与乌蒙山水的灵秀凝于一针一线,刺绣里藏着彝家图腾的密码,裙摆间流动着山间云雾的意境。这场“行走的民族文化展”,不仅让乌蒙村的乡土风情进入了国际视野,更让她一举斩获“第31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浦思携作品乌蒙村秀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供图
浦思的成功出圈印证了应用型人才与乡土资源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也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写下了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试点研究高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始终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将“课堂延至田野、设计融入产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让学子在“真刀实枪”中淬炼专业能力,在“院坝课堂”中锻造家国情怀,在“社会舞台”上彰显青年担当。
因材施教:为“乡村追梦人”架设成长阶梯
浦思毕业后的选择不是奔赴一线城市的设计公司,而是回到家乡乌蒙村。她把课堂上学的现代设计理念与技能,与彝族老绣娘的传统技艺结合,让原本藏于深山的民族服饰揭开“神秘面纱”,通过“乌蒙村秀”成为贵州文旅的亮眼名片。
浦思的底气与勇气从何而来?“浦思是个有乡土情怀的彝族姑娘,从入学就说想回家乡做民族服饰,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她‘搭梯子’。”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张雄介绍,在校期间,浦思不仅系统学习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院还为她争取到加入重庆服装设计师协会等实践机会,让她提前接触行业前沿;推荐她参加各类服装设计赛事,增强实战能力;面对创业的迷茫,老师给予她自信与勇气……“在校期间,老师不仅传授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鼓励我们用所学去服务家乡、回馈社会,这种教育理念让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信念。”浦思说,创业初期,她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等多重挑战,学院教师提供专业辅导和智力支持,帮助她完善了设计理念和商业模式,为自己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这样的“个性化培养”,并非只针对浦思。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闭环,科学设定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设计紧密关联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
“不是让学生‘削足适履’,而是让培养方案‘量体裁衣’。”张雄说,正是这种精准对接,让更多像浦思这样的学子,能带着“量身定制”的专业能力,奔赴自己的理想战场。
实践育人:“院坝课堂”里传递家国情怀
如果说“因材施教”给了学子“做事的本领”,那“院坝课堂”则赋予了他们“扎根的信念”。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年轻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他是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袁一焯,如今的石盘村“乡村CEO”。
袁一焯查看蔬菜长势。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供图
今年3月,重庆启动首批“青年大学生进乡村”选聘工作,袁一焯凭借对乡村规划的专业理解、对乡土发展的清晰思路,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石盘村的“掌舵人”之一,致力于将村子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要是没有‘院坝课堂’,我可能不会这么坚定地选择乡村。”袁一焯回忆,在校期间,他曾在农家院坝里,和村干部一起讨论如何打造美丽庭院,曾帮助农户设计老旧房屋改造方案。
自2021年起,建筑与设计学院就打破校园围墙,把课堂搬到了合川的茶园村、古圣村等乡村一线。在这里,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为涞滩镇设计古镇导览标识,让游客更懂千年古镇的历史;为官渡镇方碑村绘制文化墙,让乡村颜值与内涵双提升;为草街街道古圣村设计农产品礼盒,帮村民把“土货”卖成“俏货”……
院坝课堂。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供图
“在院坝里上课,听的是乡音,做的是实事,心里自然就有了对乡村的感情。”张雄介绍,这种“在实践中育人、在服务中铸魂”的模式,让德、智、体、美、劳五育真正融入了乡村大地,也让“服务乡村”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学子们的自觉选择。
产教融合:校地企协同搭建广阔舞台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建筑与设计学院深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地企”三方的同频共振。为此,学院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学校“1248”人才培养思路为方向,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及设计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整合、融合、聚合”的产教融合之路。
整合学科链条,让服务更专业。学院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平台联合计算机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管理学院等单位,探究交叉学科教学路径与教学方法,形成能力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协同研发机制。同时,打破学科壁垒,让工学、农学、艺术、管理学学科融合发展,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生物技术,用设计之美让环境、文化、生活美美与共。
融合校地资源,也让合作更深入。从为渭沱镇等设计特色农产品品牌与包装,到携手地方建立“新型城镇化协同育人平台”;从为合川区盐井街道、肖家镇等提供景观改造服务,到帮助肖家镇啸马老街申报“重庆市传统村落”,再到与重庆菩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颐合企业形象设计事务所深度合作荣获了德国红点、美国IDA等国际国内设计大奖20余项……学院的“乡村服务清单”越列越长,校地企合作也从“项目式帮扶”升级为“常态化共赢”。
乡村调研。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供图
聚合多方力量,让实践更落地。学院不仅与九三学社合川区工委共建“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基地”,还与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重庆服装设计师协会、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等行业协会及企业深度协作,与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联盟等平台机构融合互补培养资源。
从浦思的“乌蒙村秀”惊艳世界,到袁一焯的“乡村CEO” 扎根基层;从“院坝课堂”里的实践育人,到“校地企”协同的产教融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用行动证明:应用型人才的价值,不仅能在城市的写字楼、实验室里体现,更能在乡村的田野间、院坝里闪光。
如今,越来越多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子,带着专业本领、怀着乡土情怀,奔赴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有人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有人为农产品销售奔走忙碌……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用青春与智慧绘就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这,就是应用型人才与乡村振兴相遇的最美答案。
(张玉芳 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