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2日,《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线下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音乐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在历史坐标中探寻抗战音乐的创新传播”,为抗战音乐的当代传播提供思路。
据悉,《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对《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等80首抗战音乐及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由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提供学术支撑,全国20余所音乐院校的专家学者及音乐家后人共同为抗战音乐“解码”,既保证了内容的学理深度,又赋予历史旋律以情感温度,让经典作品与当代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民族危亡之际发出的“最强音”,抗战音乐曾在烽火中凝聚力量。但当前,这些珍贵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大多停留在学术期刊、专业音乐厅或档案馆里。如何让这些旋律真正“活”在当下,成为此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炼出关键方向,为后续传播提供清晰路径。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莉指出,“客观性”非常重要。她认为,《胜利的回响》尊重创作者和学者,不分音乐派别、类型全面呈现作品,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与魄力。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黄雯倩提出新时代主旋律作品“三不”法则:不说教,以音乐感染力替代口号;不悬浮,用具体人事承载宏大叙事;不守旧,尊重经典的基础上,勇于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进行演绎。
学者们一致认为,《胜利的回响》以“媒体+高校+智库”的跨界模式实现传播效果的叠加放大,不仅推动学术成果走向大众,更反哺了相关研究、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隔阂。数据显示,自8月21日上线起,《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已累计发布50余期内容,截至目前全网累计阅读量已突破6000万。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高菁励表示,学院学生通过参与《胜利的回响》的史料梳理、音乐分析与艺术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学院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探索。 (肖依佩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