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新定义“老”的价值,重塑一座城的活力。重庆正在重新定义“老”的价值与含义——在这里,“老”不是落后,不是淘汰,而是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开启;“老”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精彩的起点。
9月28日,重庆市首届养老服务消费季暨敬老月活动启动大会在重庆人民广场举行。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培育银发经济市场,推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首届养老服务消费季的真正价值,在于重构“银发经济”的逻辑——不是把老人当作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将其视为有能力、有需求、有品位的消费主体。金融机构授信的不仅是企业,更是老年人的消费信心;科技企业展示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前瞻思考。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这是对加强养老服务作出的系统性制度设计,也是紧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窗口期,推动解决“老有所养”重大民生问题的基础制度安排。
重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阚吉林在启动大会上致辞时表示,重庆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5.11%,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87%,加快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刻不容缓。
应对人口老龄化,曾是许多城市的压力测试题。如果这个重要窗口期抓得准,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得当,就可能成为一次“机遇重构”。重庆市此次以一场前所未有的养老服务消费季,告诉我们:“老”可以很潮,“老”可以很酷,“老”甚至可以引领一座城的活力重塑。
因此,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不是单纯的服务压力,更是发展模式的转型机遇。通过“养老服务+消费”的创新融合,重庆市正在书写新的可能——老年不再是衰退的同义词,而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养老不只是家庭的私事,更是全社会共担的责任;敬老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城市文明的新标准。
“老三样”变“新三样”,当银发经济遇上智慧科技
提到养老,大多数人想到的无非是“老花镜”“养老金”“养老院”等这些“老三样”。但在重庆,“老”已经开始与“智能”“消费”“社会共创”这些年轻词汇配对组合。
本次养老服务消费季上,当老年群体驻足健康服务、科技赋能、机构服务等十区一集市时,发现他们有了自己的“新三样”:
新技术——智慧跌倒检测仪、情感陪护机器人、适老化电动升降晾衣架,让老年人的日常不再笨拙,而是科技感拉满;
新服务——老年人能力专业评估服务、养老服务消费券、金融再贷款、社区老年助餐等,让养老不再是生存需求,而是可以按需点餐的高质量生活;
新模式——“互助乐龄”“银龄行动”,让老年人不仅是受助者,更是社会服务的供给者、文化传承的主力军、社区治理的“智囊团”。
这些“新三样”,既是送给银龄群体的深情告白,也预示着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老年生活可以很“新”。这种“新”,不只是穿戴设备的新款,服务模式的新潮,更是对老年群体消费能力、生活品质的崭新认知。
这些变化,不是简单的老年人也能用智能设备,而是从供给侧重塑养老产业的底层逻辑——老年消费不再是“补充经济”,而是足以形成独立产业链的增长点。
政策包遇上烟火气,这是一座城的温度经济学
如果说科技是重庆养老的“肌肉”,那政策创新与社会共创就是它的“筋骨”。重庆近期推出的养老政策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能让老年人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温暖设计。
敬老卡全市通用,让“诗和远方”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让老年人不再困在家庭的孤岛。重庆市刚推出的公共交通敬老卡(码)全市通用政策,让65岁以上老人能在轨道交通、公交、长江索道等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上一卡畅行,每年免费1200次。这样的设计,不是施舍,而是让老年人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的流动,让他们不被时代抛下。
1万元的焕新补贴,让居家养老变成“智能生活实验室”。重庆在探索试点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老年人能用这笔钱购置智能马桶盖、起身辅助器等产品。科技不再是年轻人的特权,老年人也能在家中享受科技的便利。
重庆的养老服务正藏在这些细节里,公共交通敬老卡全市通用的政策破解了区域限制,适老化改造“焕新”补贴将科技的温度注入居家每个角落,让居家养老变得优雅从容。这些政策红包看似微小,却实实在在地拓宽了老年生活的边界、提升了老年生活的品质。
银发力量融入治理肌理,超大城市的“柔性支撑”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核心,在于让每一份力量都能嵌入民生肌理,重庆恰将老年人的 “经验优势” 转化为治理的“独特动能”。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超大城市,重庆的治理难题藏在街巷里弄的细微处——老旧小区改造的需求协调、社区邻里的矛盾化解、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沟通,这些都需要“懂社区、有威望、有耐心”的力量参与。
如今,在重庆的社区治理场景中,老年人早已不是“旁观者”:他们加入社区议事会,凭借对片区历史的熟悉,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提供精准建议;他们化身“政策宣传员”,用方言和生活化的解读,帮街坊邻居弄清养老补贴、医保新政;他们牵头成立“邻里互助队”,关照独居老人、看管社区孩童,补上社区服务的“缝隙”。这种“银发参与”,既破解了超大城市治理中“行政力量难触及”的痛点,更让治理充满人情温度——当老年人用岁月沉淀的智慧助力城市运转,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便有了“刚柔并济”的底色,也让“老有所为”从个体价值延伸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支撑。
“老有所为”才是终极养老,这是一座城的文明高度
真正的养老问题,不仅是“怎么活下去”,更是“怎么活出意义”。重庆给出的答案是:让老年人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在重庆,“新”更意味着观念的突围。当57个全国敬老文明号、63位“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站上领奖台,当69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成功创建,当20个“银龄行动”重要品牌项目发布,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一种积极老龄观的生动实践——老年人不再是单纯的受助者,同样可以成为社会服务的供给者、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巴南区人民法院的“法映晚晴”行动,不仅提供大字版文书、方言诉讼服务,还设立了“银发法官”调解室,让退休法官重回法庭发挥余热;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供图
“银龄行动”老年志愿服务,吸引了全市98.6万老年志愿者,他们普法、义诊、社区调解,堪称“夕阳红版的社会自愈系统”;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让老年人参与社区议事、管理,形成了一条“老年自治”的新路径。
这些实践的核心逻辑是,养老不是让社会“养”老人,而是让老人继续“滋养”社会、回馈社会。当他们有能力、有尊严地参与社会运转时,老龄化不再是负担,而是一座城的“经验富矿”。
一座城市的老年人如何优雅地老去?重庆的探索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不在于它的摩天大楼有多高,而在于它对“一老一小”群体的关怀有多深;一座城市的活力指数,不仅仅在于它吸引了多少年轻人,而在于它如何让老年人依然能活出精彩。
在中国养老服务的深刻变革中,重庆用一场养老服务消费季提醒大家:老龄化不是危机的开始,而可能是一次社会转型的契机。可以说,“老”不是告别时代的方式,而是参与时代的新身份。“老”不是落伍,而是另一种“新”:新出众多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同时也新出一座城的优雅与活力。
站在个体角度看,当老人用智能设备完成健康监测,在适老化改造的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或作为志愿者在社区发光发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更是一场社会如何让众多老人能够优雅老去的地方实践。
站在城市角度看,重庆,正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探索实践,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真正的城市活力,不是只属于年轻人的狂欢,而是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每个年龄层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记者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