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透过各上市金融机构近期发布的半年报可以发现,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在养老金融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深耕细分领域,不断推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板块融合发展。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支持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五方面提出16项重点举措。各金融机构围绕相关部署,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丰富产品满足多样需求
从各金融机构披露的数据来看,商业银行一方面开发养老理财、养老储蓄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管理。中信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在养老金融领域迭代“幸福+”服务体系,养老金融托管金额超5300亿元。兴业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60周岁及以上客户达1086.43万户,较年初增长6.75%;综合金融资产超1.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73%;个人养老金开户数719.14万户。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农行8.88亿个人客户中,55岁以上的客户接近3亿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农业银行持续优化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产品供给超1100只,为银发客户提供上门服务77.6万人次,提供客服热线“一键通”服务393万次。
保险公司则聚焦老年群体的保障需求开发覆盖医疗、意外等多种场景的保障型产品,满足不同的养老需求。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一方面围绕风险保障、财富管理等保障功能,结合备老人群、老年人群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商保年金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另一方面完善多元化、差异化健康保险产品体系,上半年推出个人长期失能收入损失产品等多款健康保险产品,紧跟医疗医药技术发展,将更多创新药械纳入健康保障责任。
多位险企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健康险在服务人口老龄化战略、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深化“三医”协同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基本医保、社保长护险进一步强化“保基本、兜底线”定位,为商保与医保错位发展、承接更高质量和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打开新方向。中国人保副总裁肖建友认为,健康险经营赛道将不断拓宽,保持快速发展。具体来看,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负担依然较高,大病保险、惠民保可持续发展机制持续完善,基本医保按病种付费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建设带来差异化院外医疗需求,多层次的医疗险、疾病险仍有广阔发展空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失能护理需求快速增长,长护险制度稳步落地,护理险、失能险将成为继重疾险、医疗险之后健康险新的增长点。
培育生态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推进大健康与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生态。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在深耕养老金融的过程中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赛道。商业银行一方面利用线下网点、手机银行服务银发群体,另一方面通过信贷、财富管理等方式服务相关企业和产业。保险公司则通过养老旅居、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等方式吸引更多银发群体。
林立表示,农业银行持续推进“贷、债、基、股、顾、租”一揽子综合服务,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普惠性投融资需求。截至6月末,养老产业贷款余额216.2亿元,较年初增长94.6%,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52.8%。此外,农业银行通过“产品+场景+服务”融合闭环,构建开放式、多元化、全贯通的养老金融生态体系。积极对接民政部门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配合各地政府部门推进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等工作。创新开展长者食堂、家政服务、线上助医等合作项目,深度嵌入养老生活各领域,以金融力量助力拓展养老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半年报显示,公司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优势,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多方式供给,加快在重点战略区域的布局,着力构建国寿特色养老生态。积极推进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三大养老产品线布局落地,截至6月30日,已累计在15个城市布局19个机构养老项目,推出4款“随心居”旅居产品,研究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满足客户多元养老需求,赋能保险主业发展。
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表示,新华保险助力养老健康产业发展,投资余额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290%。聚焦二三支柱,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老年人意外险银发无忧项目累计覆盖老年人超过1366万人。近期,新华保险在昆明、西安、福州、台州、盘锦新增5家优质合作康养社区,纳入“新华悦”康养社区入住资格函体系的运营社区达到29城40家。
中国太保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中国太保持续推进“保险+康养”融合发展模式,“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实现9城10园正式运营,入住人数超2000人;探索“百岁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客户体验;厦门康复医院正式开业,健康服务板块增添新动能。
优化金融服务仍有空间
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体系。透过各家金融机构半年报可以看出,未来几年,养老金融服务应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广覆盖向提质量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商业银行线下网点较多,目前绝大多数网点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林立介绍,农行发挥点多面广的特色优势,将全行2.27万家网点11万客户经理都作为服务渠道,全面打造线上线下“长辈友好型银行”。2025年进一步细化优化出台三类22项工作举措,创立“金色港湾”适老服务专区,针对老年客户不善于操作自助机具的问题,提升柜面服务效能,将83项柜面高频交易整合为9个场景,避免客户签名、输入密码等重复操作,业务办理效率平均提升49%。此外,农业银行依托在所有县域开设营业网点的优势,发展县域养老金融,通过惠农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多元服务模式,推动养老金融服务资源下沉和覆盖面扩容。
太平养老总经理王干表示,接下来太平养老将在养老保险三支柱建设中持续发力,积极争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持续推动第二支柱年金基金扩大覆盖面,不断丰富第三支柱多样化产品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的养老保障和资金管理需求。
养老金融业务的推进,不仅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更丰富的客户资源,也为零售金融业务、人身险销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零售金融业务对招行营收和利润的贡献占比均在55%以上,养老金托管规模达1.41万亿元,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1300万户。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表示,今年招行代理的保险产品很大一块是商业养老金保险,这部分产品收入的实现是按年实现而不是全部在当期实现,虽然当年的费率并不高,但可以持续贡献收入。
中国平安半年报显示,集团深入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2025年上半年,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中国平安通过整合供应方,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合作覆盖率达100%;居家养老服务覆盖85个城市,近21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表示,当前中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银发经济将成为未来非常有增长潜力的空间。“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是平安集团规模最大、增长快、协同性高的赛道,当这两个业务产生协同性之后,再加上公司在AI领域持续投资和创新,平安集团未来能够实现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
在各金融机构的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普遍表示,发展养老金融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创新服务、专业引领和数字赋能,推进高质量养老金融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结合客户年龄、养老意识、养老行动力等不同维度,开展养老、备老两大类差异化服务,满足客户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未来金融行业有望形成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
(记者 于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