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8日,记者从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获悉,为强化产学研推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市水产科技创新联盟、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了一批水产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典型模式名单。
记者梳理名单发现,水产科技创新成果有聚合育种创制全雄无黑斑红罗非鱼新种质、圆口铜鱼驯养及全人工繁育技术、长江鲟保种及繁育技术、无肌间刺翘嘴鲌新种质创制技术等18项;水产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包含丘陵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鲫+鳜”共生净化模式、平板田稻虾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等12项。
“这些水产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模式为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说,以无肌间刺翘嘴鲌新种质创制技术为例,它是华中农业大学、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长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重庆市大洪湖水产有限公司等科研人员针对翘嘴多刺的特点,通过创新性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开展了翘嘴鲌runx2b基因编辑,设计构建了无肌间刺翘嘴鲌新种质资源。
这项技术成功解决了市民食用翘嘴鱼被鱼刺卡喉咙的问题,目前可应用到我国所有地区的翘嘴鲌无肌间刺新种质培育中,也为养殖户提供了翘嘴鲌养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口。
而丘陵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换句话说,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效益,重庆市在一些适宜地区探索出稻渔共作、稻虾轮作或共作、稻鳅共生、稻蟹共作、稻鳖、稻蛙等多种模式,达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的效果。
与此同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让农业生产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以稻渔共作为例,鱼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秧苗就不需要增施农药化肥。同时,鱼儿吃稻田里的浮游生物,也不再需要喂饲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不仅多了一笔养鱼的收入,还让稻米卖得起价。数据显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后土地的亩均效益从1000元提升到4000元以上。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市将加快推进水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切实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为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