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秋的重庆城口县河鱼乡大店村,300亩大巴山药谷石斛基地的农户们正忙碌着。“今年我把3亩闲置林地流转给村集体的石斛基地,头一季就收了2000多元流转费。平时在这里打工每天能赚80元,加上年底还能分红,预计今年能增收1万多元。”村民许世琼告诉记者。
村里的财务公示栏也印证了许世琼的话:仅石斛基地每年就能给村集体带来5.4万元收入,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7.9万元。更让大店村村民高兴的是,今年前几个月的账目显示,他们村的村集体收入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底的分红有了着落。
大店村不是个例。城口县农业农村委的数据表明,2024年,全县95%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根据今年上半年的发展态势,预计今年村集体超过10万元的村子比例有望再创新高。
一个曾经资源闲置、增收乏力的山区县,如今绝大多数村子每年稳定创收10万元以上,城口是如何做到的?
资源变资产,青山长出“金疙瘩”
城口山多平地少,长期以来大量林地、山地闲置。如何让沉睡的资源变成活的资产?当地在盘活资源上下了功夫。
2024年2月,重庆市首张林地“经营权证”落户河鱼乡大店村。这张证书让企业敢投资、农户能受益、村集体有收入。通过“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企业投资建设石斛基地,农户以林地入股,村集体协调管理,三方共同受益。
全县各类资源都在尝试“活化”。庙坝镇金多祥巴山药谷借助外部资金,两年建成16个休闲节点,变身药旅融合园区。县里创新“国储林+”模式,累计兑付林地流转租金7.3亿元,带动1.7万余户林农增收。
资源盘活了,村集体和农民多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许世琼们的账本,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产业选对路,特产卖出好价钱
有了资源,还要选对产业。城口瞄准“特色”做文章,形成“一主两辅”的产业格局:以老腊肉为主导,以中药材和山地鸡为辅助。
在坪坝镇美缀美腊肉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将真空包装的腊肉搬上冷链车。这批产品即将发往外地。年产量1.2万吨的老腊肉,带动1.8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大山里遍地是宝。城口拥有3800多种中草药,被誉为“大巴山生态药谷”。城口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产业小而散,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近年来,县里将中药材列为重点产业,完善从种源到销售的全链条扶持体系。
在高燕镇星光村的淫羊藿种植基地里,七社社长胡建正带人采收叶片。他家的40多亩林地流转给公司,每年有近2000元流转费,在基地务工还能再增收1万到2万元。
目前,全县中药材面积稳定在3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成了农户的“绿色银行”。
机制创新活,村民成了合伙人
产业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城口在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上不断探索。
河鱼乡大店村的石斛基地采用“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企业负责资金、技术和市场,村集体负责协调管理,农户以土地、劳力入股,三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种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企业降低前期成本,村集体有稳定收入,农户获得“地租+务工+分红”三重收益。
销售端也有创新。城口·九龙坡对口协同消费帮扶活动签下2.4亿元农产品订购协议,解决了销路问题。县级电商产业园和13条乡村物流配送线路,让特产快速走向全国。
为防止返贫,城口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543户5318人,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消除”。4863户、10747人纳入低保兜底,发放农村低保补贴6662.1万元。
这些创新让村民变成了“合伙人”。城口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付星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内生动力,做好人才引育,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探索更多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文/记者 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