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庆乃至全国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行至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当上半场的“电动化”竞赛已近尾声,以硬件配置和功能数量为核心的野蛮生长时代正悄然落幕;下半场的“智能化”角逐,则对产业提出更深刻的命题:如何从“功能堆砌”走向“体验为王”?如何在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中求得平衡?如何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值得信赖的伙伴?
正在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多位与会行业专家给出了答案:重庆汽车产业的未来,在于构建一个以用户价值为核心,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协同进化,并积极融入全球体系的健康生态。
智能座舱
告别无效内卷,拥抱按需付费
智能座舱曾是各大车企“秀肌肉”的主战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却未必会随之提升。这种“功能堆砌”正让行业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内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郭钢对此表示:“三年前三百个功能,两年前三千个,到去年三万个,实际上常用的就只有十几二十个。”他认为,行业必须真正去识别用户的核心需求。未来的座舱发展,将从当前“人下达指令、车机被动响应”的CL2级,进化到能够主动感知驾乘人员行为特征和意图、并主动提供服务的CL3级。
“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重构。”郭钢描绘了这样一种未来:将空调、安全等“共性需求”作为车辆标配,而将满足不同用户偏好的“个性化需求”转变为可订阅、可付费购买的增值服务。
这种模式对消费者而言,是“不花冤枉钱”,可降低初始购车成本;对车企而言,则是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后期服务收入的开拓。这不仅为座舱“瘦身”,更为用户和企业双向“增值”,标志着行业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硬件+服务”的长期价值运营。
AI大模型
以“端云协同”平衡创新与安全
如果说智能座舱是人车交互的“面子”,那么AI大模型就是驱动未来汽车智慧的“里子”。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文博指出,大模型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可能,即让汽车从交通工具,演进为具有自学习、自进化能力的、“具有类人情感的出行伙伴”。
但他坦言,大模型的运行离不开高质量数据、强大算力和优秀算法的支撑,因此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一系列挑战。如何“破题”?
他给出的答案是“端云协同”的混合模式:将涉及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基础决策能力,放在车内的“端侧大模型”上,确保核心信息不上网;同时,在“云端”部署一个参数量巨大的通用大模型,为用户提供更高阶、更强大的智能体验和服务。
在李文博看来,这种架构设计既能让用户享受到AI带来的极致便利,又守护了数据安全的底线,为当前行业在大模型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算力与成本、创新与安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
从技术自信到用户信赖
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当前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不了解、不信任”的痛点依然普遍存在。要搭建起“信任之桥”,透明化是第一块基石。赛力斯智能生态平台副总经理胡旭认为,行业需要权威的测评规程,向用户清晰解释“五星安全包含哪些工况,背后的测试逻辑是什么”。
此外,他还提倡邀请用户深度参与到测试和车辆终检环节中来,“用户参与程度越高,他的放心程度就越高,信任度也会越高。”
这种透明化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验证和算法优化。来自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电子中心的张振兴总监印证了这一点。
他表示,AI-SAP评价规程中覆盖的34个严苛应用场景,特别是在“中强大雪”和城市“恶意加塞”等极端工况下的测试,能极精准地反哺算法优化。通过这些测试,团队得以加强雷达在恶劣天气下的感知权重,并提升算法对其他交通参与者转向意图的预判能力,从而极大增强了车辆的“防御性驾驶”能力。
从权威评测,到用户参与,再到技术迭代,一条从技术自信走向用户信赖的道路正愈发清晰。
全球化
出海不仅是卖车,更是体系化远征
走向全球是重庆车企的必然选择,但不同国家的技术法规壁垒、复杂的本地化适配需求,都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党委书记闵照源介绍了招商车研作为“护航者”的体系化能力。他指出,招商车研正通过三大能力为车企出海保驾护航:一是构建“全球法规协同服务平台”,提供“一国一策”合规方案,显著缩短准入周期;二是在东南亚等地搭建“海外实地测试和适配化”团队,帮助车辆适应当地交通环境与数据合规要求;三是打造“技术标准与认证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互认,帮助中国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以标准输出实现技术溢价。
闵照源介绍,招商车研的优势还包括招商局在国际贸易、物流、海外园区、金融等领域的广泛资源,最终形成“贸易仓检融一体化”的汽车出海综合服务方案。这表明,重庆汽车产业的出海,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产品出口,而是以平台和生态为支撑的体系化“远征”。
(文/记者 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