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银发浪潮”加速到来,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宁夏多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建言“养老大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比超过30%。
“银发浪潮”加速到来。面临人口结构的转折期,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近期,记者在宁夏采访中,多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居家养老、机器人养老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从“社区儿女”说起
8月的一个早上,独居老人李星拨通了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路街道赛马社区党委书记刘晓庆的电话,“刘书记,今天天气预报说下雨,你们能来家里,帮我翻个身吗?”
“好的,我马上过去。”刘晓庆一口应下,立刻赶往老人家中。见李星状况不佳,她当即联系社区医生上门诊疗,随后又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整个过程中,社区的“临时儿女”始终守在老人身边,寸步不离。
“临时儿女”是赛马社区针对独居、空巢、高龄等老年人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截至今年7月,该社区的“临时儿女”已累计服务372人次,用行动为老年人筑起温暖防线。
类似的服务在宁夏其他地方也有开展。
石嘴山市今年投入1170万元,对重度失能老人、75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85岁以上高龄老人分级分类提供每月200元、150元、50元的上门服务补贴。民革石嘴山市委会主委、市民政局局长蒋新录介绍说,上门服务非常受老年人欢迎,尤其是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上门服务为他们解决了很多烦恼。
数据显示,宁夏60岁以上户籍人口117.7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失能老年人约6.69万名,老龄化程度虽较全国平均水平为轻,但进程持续加快。对于宁夏100多万60岁以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这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九三学社社员、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涛认为,开展养老服务仅靠政府投入很难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他建议在宁夏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扶持发展政策,鼓励经营主体、社会组织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连锁运营、品牌输出等多种方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加快培育一批银发经济龙头企业,分层开发产品和服务,推动银发经济逐渐从单一形态转向“养老、为老、适老、享老”的多元发展新格局。
蒋新录同意周涛的观点,他进一步建议,厘清各方养老责任,制定养老服务权责清单,调动家庭、市场、社会分担相应责任。“对特殊困难群体,应保尽保,政府兜底;对大多数老年人,政府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政策、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对高收入老年群体,完全市场化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蒋新录说。
采访中,部分老人向记者反映了养老的两个“痛点”,一是请保姆费用或去养老院的费用较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且流失率高。“作为专业护理的‘主角’,宁夏职业院校每年毕业养老护理专业学生近2000人,但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不到30%,且前三年离职率近90%。”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无党派人士、中铝宁夏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副主任宝玲玲在调研中也发现,养老护理员队伍“招不来、留不住”是行业的普遍痛点。“尽管我区已提出扩大高校养老专业招生、落实岗位补贴等政策,但职业吸引力仍不足。”她建议构建“培养—就业—晋升”的全链条保障,除了提高薪酬外需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赋予护理员更多社会认同。“例如,广州等地将优秀护理员纳入‘积分落户’加分项,就非常值得借鉴。”
民盟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专职副主委刘金星建议加快建设宁夏老年医学本科教育,以老年医学临床本科教育为基础,逐步支持自治区三甲医院、医学院自主设置老年医学二级学科,培养老年医学专业本科医师,为后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老年医学硕士教育提供扎实基础。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与养老机构(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养老护理员、老年人照料、家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工种,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
采访中,大家有两项共识,一是宁夏目前实际运营的100家养老机构20720张床位中,实际入住人数仅7942人,绝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为此,大家建议,政府要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进行规划。二是针对经费有限的“窘境”,要将有限财力重点投入到对失能半失能、孤寡独居、高龄老人服务中,针对老年人就餐助餐、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刚性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养老服务经费由传统“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机器人养老”的喜和忧
随着春节晚会上人形机器人的惊艳亮相,机器人养老这一话题再度闯入大众视野,也引发了宁夏民主党派人士的广泛关注。
现实中,具备养老功能的服务类机器人已悄然落地。
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具有护理、喂饭、洗浴、大小便清洁、康复、下肢助行、陪伴等各种功能、分工不同的养老机器人已陆续在全国多地养老院、社区和医疗机构“上岗”,不少陪伴型机器人也已敲响老年人的家门,走进家中开启全天候陪伴模式。
今年2月,由我国牵头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产品安全性与适老化设计明确了规范。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推动相关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的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市场对这一领域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年初至今年5月,智慧养老相关领域已发生超百起投融资事件,投资金额过百亿元,其中外骨骼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融资额增速显著。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5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机器人养老”由此从“可选项”变为银发浪潮下的刚性需求。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会员、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龙等认为,养老机器人市场真正走进普通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智能康养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广大老年人的现实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老人的需求各异,养老机器人在日常护理、专业急救、指标判断等方面,还有赖海量数据的加持。此外,养老机器人听指令才会动,但现实中,老人的养老需求,藏在蜷缩肢体、面露难色等未讲出口的细节中。家庭环境中随意摆放的物品、老人方言口音差异、对科技的接受程度等,都会影响机器人的工作表现,影响老人的使用体验。正如一位养老院负责人所说:“机器人能端水,但无法握住老人颤抖的手。”
其次,高昂的价格,也是养老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大障碍。机器人产品研发成本高,一些核心部件尚未在国内实现产业化,造成价格居高不下。比如,一副医疗康复型下肢外骨骼价格一般在15万元以上,这样的价格恐怕会让绝大多数家庭望而却步。而支付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虽然多地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对特定人群购买养老机器人给予1000至5000元不等的补贴,但似杯水车薪。
此外,居家机器人还需要定期维修、护理,包括隐私数据的保护等等,这些都需要复杂的生态产业链,不能一蹴而就。“未来,若能将使用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或形成租赁市场,或可让更多失能老人享受到该服务。”王小龙表示。
今年5月份,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恰佩克奖颁奖仪式”上,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机器人行业专业奖项——恰佩克“年度卓越应用场景奖”。该公司总工程师宋明安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正逐渐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但在量产应用落地方面,仍需攻克诸多难题。他建议,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实、规模化应用等方面推动应用场景开拓。“要开拓应用场景试点,如导览、康养服务、工业制造、特种应急等领域。整合各领域应用场景数据形成标准化场景库,助力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应用落地。同时,加强瓶颈技术攻关,优化产业布局,重点突破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物理仿真与数字孪生模拟等关键技术,为人形机器人多场景应用提供支撑。”
技术的终极善意,在于带给人温暖与尊严。王小龙和宋明安都期待着,未来相关技术愈加成熟,制造成本逐渐降低,养老机器人可以走进普通家庭,陪伴老年人实现“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记者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