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学期已至,重庆多所中小学的暑期作业成果陆续呈现。不同于传统的纸笔练习,这些作业以实践为笔、生活为纸,让学生在触摸家乡温度、探索科技奥秘、传承红色基因、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场场生动的成长实践。
在“家与国”的脉络中传承
重庆求精中学暑期作业展示。重庆求精中学供图
重庆求精中学的暑期作业,践行“向往的教育,幸福的成长”办学理念,以“镜头里的旧时光,变迁中的新家乡”和“定格赤子心,同框中国红”为主轴,搭建起连接个人与家国的桥梁。学生们在熟悉的街巷中捕捉时代发展的印记,于追寻红色记忆、与国旗同框的仪式感中厚植历史责任感,在实践体验里收获向往的教育温度。
这其中,求精中学高二年级1班学生冯圣灵的故事,尤为动人——当年,冯圣灵的外婆一家从山东临沂随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定居重庆,随后,外婆被求精中学“因故知新,精益求精”的校训吸引,进入求精中学就读;50年后,冯圣灵循着外婆的足迹也选择成为求精学子,“走外婆走过的路,读外婆读过的书,仿佛她从未远离”。
学生观影感受。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供图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设计了“知抗战历史、颂英烈故事、担时代大任”系列主题活动。作业按学段分层实施,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文字、绘画、唱响革命歌曲、读书籍、观影视、实地研学等生活化、实践性强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入假期生活。
“影片中,日军暴行下破碎的山河、苦难的百姓,像一把尖锐的刀,刺痛我的双眼,更扎进心底,让我难以平静……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学生张诗雨在看完《南京照相馆》后,用文字来铭记历史。
用科技创意解决生活难题
红外遥控小车。重庆市巴蜀小学供图
重庆市巴蜀小学的暑期实践中,学生陈骁轩的红外遥控小车让人眼前一亮。这辆小车不仅能完成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基础动作,更创新加入横向移动和原地转弯掉头功能,解决停车位长度不足、侧方位停车难的问题。这样的实践创作充满生活智慧。
在制作过程中,陈骁轩不仅巩固了编程知识,更在反复调试中学会了焊接技术与问题解决能力。学校老师表示,这样的作业旨在以科创启智,让学生从生活需求出发,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类似的科学创作也出现在重庆复旦中学,分年龄段的特点更突出。例如,初二年级学生聚焦科技传播,学生们通过科普手抄报、科幻绘画、科普演讲稿等,分享科学知识与对未来的畅想;高一年级学生则开展科技小课题研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AI技术”探索解决方案。
参与社会事务 勇于担当
标识牌设计。渝中区马家堡小学供图
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的学生徐沐风,利用假期走街串巷,思考标识牌的设计风格,并动手设计了限速慢行提示牌、儿童友好街区标识牌、学校区域指示牌等。
这样的暑期实践活动,得益于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倡导。学生们走出家门,实地记录街道现状:哪些游乐设施布局不合理?哪些地方缺少适合儿童的科普标识?这种“从观察到思考再到设计”的过程,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边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无独有偶,重庆市巴蜀中学以志愿者(社区)服务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暑假期间,学生们深入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学生帮扶社区里的老弱病残,帮独居老人打扫房间、代购生活用品;有的学生化身“普法宣传员”,向邻里讲解垃圾分类、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
梳理这些暑期作业,不难窥见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以“实践”为核心,打破传统纸笔作业的局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注重连接生活,无论是家乡变迁、社区改造还是志愿服务,均从真实生活场景出发;强调“育人”本质,在知识应用中培养责任感、创造力与家国情怀。(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