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家孩子肠胃弱,学校食堂的饭菜能保证安全吗?”“我家孩子不爱吃蔬菜,平时都是我们监督着才吃,在学校可怎么办啊?”……新学期伊始,提起校园餐,家长心里总会有几分惦记,既担心安全问题,又操心膳食搭配够不够合理。
为了让校园餐既营养均衡又安全健康,重庆市渝中区构建起“流程可溯、过程可视、品质可鉴”的校园餐治理新模式,通过“晒采购源头、晒制作过程、晒膳食品质”,让每一份校园餐都看得见、摸得着、查得到。
创新集采机制,从源头筑起安全新防线
食材交接。渝中区教委供图
清晨五点,冷链专用车陆续驶入渝中区各中小学,车身上的高清监控实时回传运输轨迹。后勤人员扫码核验,食材产地、检疫报告、采摘时间等信息即刻显现——这是由渝中区教委牵头构建的“国优云”平台形成的供应链闭环。
自今年9月起,渝中区中小学食材采购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采购,改变了以往学校单独采购食材的局面。全区学校每天15点前通过平台下单次日食材,供应商当晚完成备货,肉类实现“当日屠宰、当日配送”,专用仓库配备专人巡检,专车运输避免交叉污染。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通过数字化手段留下监管痕迹。
为守住源头关,渝中区建立“常态+备用”供应商梯队,公开资质审查、履约保证金及食品安全责任险等信息,实行“分色亮灯”动态监管:绿灯准入、黄灯预警、红灯退出,负面清单直接“一票否决”。学校更是全流程严把关:专人专岗负责采购、验收交接,从加工制作到餐食配送,全程录像存档、手机端随时查看,守住“安全线”。
如今,实现集中采购的渝中区,通过“一码通”溯源,实现食材从生产到运输的全程留痕,让每一份食材都带着“身份证明”进校园,真正做到安全无忧。
创新营养体系,专业力量护航成长新路径
学生在校就餐。郭武奎摄
要实现从“放心餐”到“营养餐”的跨越,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撑。渝中区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创新组建“跨学科营养改善智库”,遵循“科学、实用、可及”原则,编制《渝中区学生营养健康行动指南》,针对全区学生生长特点,创新推出覆盖3—18岁学生的带量食谱,不仅注重每道菜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含量等,更结合传统文化推出季节性时令菜单。
为了让科学营养落地校园,今年暑假,渝中区启动“一校一师”培养计划(一所校园至少配备一名营养师或营养指导员),首期52名参训学员参加职业技能考试,39名参训人员获得营养师证书,13名参训人员获得营养指导员证书。目前,这批获得营养师证书(营养指导员证书)的老师已经全面参与校园餐营养配餐工作,从采购到配料、加工,为每道程序都注入专业力量。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健康饮食习惯,渝中区鼓励区内各学校定期开展讲座、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的食育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将膳食搭配、饮食文化、节约粮食等内容融入食育课堂,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
如今,在渝中区校园内,创新集采机制守护着“舌尖上的安全”,创新营养体系支撑着“成长中的健康”。新学期的每一餐饭,都用实打实的创新举措回应着家长的期盼,凝聚着孩子们成长的强大力量。(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