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在提振消费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效。重庆市税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重庆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11.2%,居民在汽车、家电等消费品方面的支出也呈现两位数增长。
重庆的这些税务大数据不仅展现了政策的强大推动力,更折射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创新实践——笔者姑且称之为“供需耦合发展论”。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管理,通常可分为两大策略: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需求侧管理主要通过调整总需求来影响经济,例如通过财政支出、降息等刺激消费和投资。其优势在于见效快,能迅速应对经济衰退、提振市场信心。然而,若无供给端的配合,过度刺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资源错配,且难以解决经济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供给侧管理则侧重于改善生产要素供给、提升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例如通过减税、放松管制、技术创新支持等。其优势在于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但其政策效应通常显现较慢,短期内对刺激经济的直接作用有限,且若无需求支撑,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
不过,在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复杂性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时,单一维度的调控已显不足。透过两新政策,我们看到中国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正超越简单的总量刺激或结构调整,通过政策的精妙设计,使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具体来看,在需求侧,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精准激发消费潜力。两新政策中的“消费品以旧换新”,目的是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居民更新大宗消费品的成本。这种做法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有效激活市场需求。例如,在政策引导下,重庆市民购买家具获得补贴,降低了实际支出,提升了消费意愿。重庆市日用家电、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销售额的增长,都表明政策成功将潜在消费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在满足民众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有力地扩大了内需,畅通了经济循环。
在供给侧,政策以结构优化为导向,引导产业升级并培育新动能。 两新政策的另一重要支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其意义在于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它鼓励企业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旧有设备,引入更智能、绿色、高效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例如,风电叶片生产企业重庆成飞新材料公司,在政策支持下投入资金购置新设备,提升了生产效能和市场竞争力。这种更新的目的,是加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两新政策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其将需求侧的积极拉动与供给侧的结构优化有机结合,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由以旧换新激活的旺盛消费需求,为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提供了明确的市场信号和动力;而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又能更好地满足甚至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政策驱动—需求释放—产业升级”的循环。这种供需协同的宏观管理模式,相当于构建了一个更可持续、内生动力更强的经济发展系统,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了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在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多数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供需两端因素。然而,中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使其与需求侧管理深度融合,形成系统性、战略性的协同发展路径,展现了其独特的实践特色。这种一体化的政策设计,旨在超越短期刺激,着眼于经济结构的优化与长期发展动能的培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总之,重庆两新政策的成果,折射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通过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实现供需协同发展的独特路径。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治理智慧。
(文/记者 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