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清晨,重庆市涪陵区民主镇市集上,长江师范学院“汇聚微光·守护健康”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将结核病防治手册递到卖菜的张阿姨手中,呼吁大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直以为肺结核离我们很远,现在才了解到预防的重要性!”张阿姨感慨地说。
这是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以下简称市结防所)“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暑假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借助AI技术、非遗融合、新媒体等创新手段,将结核病防治知识送进田间地头、社区校园。
创新破壁:从AI科普到非遗赋能
志愿者自编手势舞开展结防科普。市结防所供图
在合川区沙坪社区,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志愿宣讲团引入AI玩偶“移通小会”,借语音识别技术模拟儿童健康咨询场景。志愿者指着孩子手臂上的卡介苗疤痕,用“这是身体里的‘小卫士’守护肺部”的童话语言解释免疫原理,吸引40余名儿童互动。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南丁格尔志愿宣讲团在荣昌区海螺社区另辟路径,将防治知识融入荣昌夏布、折扇等非遗创作。老人们绘“防痨愿景扇”加深记忆,儿童背志愿者编的顺口溜掌握核心知识。这种“文艺+科普”形式,让社区居民对结核病的知晓率达85%,实现健康理念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
针对特殊群体,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工商医疗小分队走进铜梁区全德学校,为特殊青少年定制课堂。志愿者举示意图讲解:“咳嗽用纸巾遮挡,像给细菌‘装围栏’,拦住它们散播。”还送上印有防治知识的宣传袋、小零食,40余名孩子在关怀中掌握防护技能。
市结防所医教科科长张文表示:“要让专业知识借助年轻人的视角和手段变通俗,让健康理念走进群众心里。”
全域覆盖:青春脚步筑牢健康防线
从田间地头到市集巷陌,志愿者足迹遍布城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蓝小渝”服务队在万州区乡村集市,以“健康礼包+趣味互动”普及“咳嗽发烧别大意”,破除“肺结核是绝症”谣言;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微笑阳光”服务队深入荣昌区安富街道,帮孤寡老人晒被褥、教老人正确戴口罩,将知识融入生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灯塔服务队走进璧山区天门社区,现场演示为老年人讲解。
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市结防所供图
“这种‘一人知晓、多人受益’的方式,是基层科普最需要的。”张文介绍,重庆市通过构建“1+41+N”宣传网络,即1支市级队伍、41支区县级队伍和N支基层队伍,并将高校志愿团队纳入市级统筹,给予技术、经费及物资支持,推动“五进”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防治氛围。
据悉,市结防所还构建了“知识知晓率-行为改变率-社会影响力”三维评估体系,积极推动科普从“入耳”到“入心”。
多方联动:构建上下贯通的防治宣传体系
机制高效运转离不开各环节紧密配合。“从市级统筹到区县协同,再到高校落地,形成闭环志愿宣传机制。2025年,市结防所重点培育25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截至7月,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70余场,宣传10万余人次,开启‘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的新征程。”市结防所副所长赖维云说,“‘百千万志愿者提升行动’是落实《重庆市结核病防治行动方案(2024-2035年)》‘宣传普及行动’的具体举措,更是提升全民结核病防治健康素养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2015-2024年,重庆市已有7名个人和15支团队获评国家级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志愿宣传员及团队称号。2024年,市结防所获年度“组织保障工作突出机构”称号。
随着高校志愿者团队的不断壮大,这场以青春之力筑牢呼吸防线的行动,将为重庆终结结核流行注入持久动能。(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