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25日上午,重庆市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工作推进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重庆市民政局等各市级相关涉改部门分管负责同志、重庆市委办公厅及有关单位处室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团市委机关,各区县党(工)委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涉改部门负责同志在各区县分会场,共计8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是政治工程、德政工程、平安工程。“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的生动实践,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各相关市级部门、各区县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和“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抓好这项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按照“155”改革整体思路,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升”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各层级各领域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纵深推进改革重点任务。要围绕心理健康问题早期识别不及时、干预服务碎片化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治疗、重点帮扶”5个工作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补齐短板、优化机制、提质增效。要紧扣改革主线,持续优化“人才、科研、平台、政策、数智”5项工作支撑,着力构建全链条、多层次、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要持续做靓做实“甜甜虎”“莎姐守未”“童心相伴”“心灵成长社”“渝好启航”等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品牌,实现心理健康服务提质扩面,助力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会议要求,实施“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涉及部门多、覆盖领域广,各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党委要强化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改革统筹、注重协同联动、努力达成目标,形成共赢多赢共同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良好局面。要不断健全机制、创新方法、优化服务,用心用情用力构建全链条、闭环式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护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据悉,2025年3月,《重庆市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方案》以市委党建统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名义印发。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市、区县两级党委、政府牵头抓总、共青团综合协调、部门多跨协同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5%(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反映青少年群体对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0%以上的目标);适龄学生心理测评全覆盖。
到2027年底,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7%,青少年心理疏导数字平台建成投用,在校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全面纳入平台闭环管理。到2029年底,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泛在可及的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监测预警水平大幅提升,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控化解机制基本建立。
方案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升”这一总体目标,在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治疗、重点帮扶”五个工作体系方面,提出21条举措;在优化“人才、科研、平台、政策、数智”五个工作支撑方面,提出16条举措。同时,在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机制、评估推广”三个方面提出有关保障措施,包括成立工作专班、明确改革工作责任、加强经费保障等内容。
自方案实施后,已形成市、区县两级党委、政府牵头抓总、共青团综合协调、部门多跨协同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相关市级部门、各区县按照改革重点任务部署,从统筹谋划、机制创新、服务落地等维度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家、校、社、医协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全市中小学已100%建成学生心理辅导室、2917所中学与专业医疗机构搭建“绿色通道”。80%的公立综合医院、61%的公立妇幼保健院、57%的公立儿童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抑郁症已纳入门诊特殊疾病范围。12355、12356等心理咨询热线提供“7×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4个12355青少年服务台区域中心站已建成。已明确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市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明确沙坪坝区、綦江区、大足区、忠县作为第一批区县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区县。“童心相伴”“心灵成长社”等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项目服务青少年16万余人次。
(记者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