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21日,重庆交通大学与中基为(重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中基为)联合举办“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水下的应用”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纳硅水下新材料、智能水下机器人、带水施工工艺等系列创新成果。
当前,我国在深海资源勘探、水下工程建设等领域需求激增,但深海装备长期面临材料腐蚀、能耗偏高等技术瓶颈。重庆交通大学团队联合中基为依托“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机制,攻克了材料界面调控、深海环境模拟等关键技术。
比如,本次发布的纳硅水下材料,通过纳米改性技术将材料强度提升50%、耐腐蚀性提高3倍,可承受两千米以下深海高压环境;智能水下监测系统集成AI算法与空化射流技术,实现了裂缝检测的毫米级精度。
中基为技术总监、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殷黎明介绍,这些成果将服务海洋强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应用在深海能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科考装备材料等领域。包括为深海油气开发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降低装备维护成本;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海底管道泄漏,减少生态灾害;为载人科考装备提供耐压舱材料,助力深海探索等。“相比传统方案,新材料可降低材料成本15%-20%,使施工效率提升25%,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30%。”
“系列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材料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表明我国在极端环境材料领域已迈入全球第一梯队,为全球深海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殷黎明表示,这些成果是高校基础研究与企业工程化落地的深度融合,重庆交通大学、中基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国盛证券、重庆兴渝股份通过五方合作,开创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金融支撑”协同机制,推动重庆建设“产学研用金”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系列成果的孵化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通过中试加速、资本对接等全周期服务,加快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相关材料通过中试优化后,良品率提升至98%,成本降低30%。
上述五方还宣布将共建“水下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未来3年,计划新增专利50项,同时制定多项国际标准,并布局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推动系列成果规模化应用。
(文/记者 刘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