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伤害藏在衣袖下,谁能第一时间捕捉孩子无声地呼救?当家庭矛盾形成情感漩涡时,哪些力量能合力打破沉默?当校园、家庭、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难以贯通时,如何让守护不再各自为战?
8月14日,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局联动区委宣传部、政法委、街道等部门与学校、社区代表齐聚一堂,以“实地调研+集中研讨”的形式,围绕家校社协同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展开深入交流。
这场交流并非偶然,而是两江新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持续探索的缩影。近年来,重庆两江新区结合一个个具体案例,不断总结协同经验,从机制完善到应用场景拓展,逐步破解服务分散化、衔接不畅的难题,构建全链条、多场景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网络。
个案里的“协同密码”:从伤痕到笑脸的转变
“孩子,你的手怎么了?”2024年12月,两江新区某中学班主任发现班上一孩子双手肿胀、有淤青,左前额头还有一块血迹,在老师的耐心询问下,核实了孩子是被父亲打伤的,而且类似的情况已不止一次。
这一发现,立刻触发了两江新区构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班主任第一时间联系家长沟通,全面排查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德育处、安稳办等多部门立即响应,对该生开展心理疏导、检查伤情。评估风险后,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向公安机关、教育局提交了强制报告;社区民警、妇联等介入,对家长开展法治教育,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协调心理咨询机构提供长期跟踪服务,心理健康教师用沙盘疗法帮孩子疏解创伤,学科老师定制学业计划助其重拾信心。
在多方协同下,该生脱离家暴环境,如今与同学相处融洽,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从发现到处置,再到后续跟踪帮扶,环环相扣,各部门协同发力,正是两江新区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分散化的鲜活案例。
数字与网格:从各自为战到协同联动
化“分散”为“协同”,离不开数字赋能和网格化的工作机制。两江新区借助数字赋能,积极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应用场景”构建,探索联接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兴趣培育、预警处置、危机干预等成熟应用,整合学校和社区的师资、阵地等资源,实现区域信息统揽和防护统管,筑牢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道防线。基于智慧教育,两江新区搭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数字平台”和“心悦两江”服务平台,实现心理测评、咨询预约、危机干预的动态管理。学生和家长可随时在线测评,系统自动生成报告,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当通过平台提交的测评显示孩子有焦虑倾向时,系统立即向心理教师发出预警,沟通和干预即刻开启。
线下,114个社区和学校的“教联体”工作中心构成一张大网,覆盖全区中小幼教育:组织学校和社区心理健康专业力量,定期举办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学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青春期心理调适”“亲子沟通”“家长自我心理调适”讲座或工作坊,让家长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两江新区还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通报进展、破解难题;对重点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实行 “一人一策一档”,实行“包片负责、全程跟踪”的帮扶制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危机事件快速响应。
两江新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杜术林表示:“心理健康服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社会教育观的革新。”如今,两江新区的探索已初见成效——“学校社区吹哨、部门街道报到。”家校社共织防护网,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由分散化变为一体化,为青少年筑牢坚不可摧的“心灵防线”。(肖依佩 朱珠)